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 />
更新時間:2022-01-01 21:31:18作者:admin2
1、中秋節簡介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
2、中秋節的習俗 ?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
民間拜月,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
中秋手抄報超簡單好看
中秋節的手抄小報內容:
1、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2、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中秋月》
5、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6、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8、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0、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在小報左邊那一面畫上兩幅圖: 第一幅:一家人一起看月亮;第二幅:一家人一起吃月餅。在小報的右邊那一面上寫上中秋節來歷.習俗.詩歌: 來歷: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是家人團圓的節日,人們都會在這個傳統佳節里團聚,之后,這天就成為了中秋節。中秋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習俗: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正是春華秋實,一年辛勤勞動結出豐碩果實的季節。屆時家家都要置辦佳肴美酒,懷著豐收的喜悅,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在這個節日里,我們都喜歡吃月餅,是因為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于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推薦詩歌: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最后,你可以在邊上畫上一些花邊,貼上一些裝飾,就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