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14 15:30:35作者:admin2
樓上的,別誤導別人! 回答的都是牛頭不對馬嘴! 看清楚樓主問的是什么問題在回答
寫作背景: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祿山叛亂的第二年六月,李白從安徽的宣城來到了長江邊上的廬山,一直呆到了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廬山上度過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寫了二十四首詩。
出名的原因: 從李白這首廬山詩問世以后,眾多詩人雖然仍然把廬山當做描寫對象,但是卻很少再有人專與廬山瀑布了,這就不難預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寫同一題材的話,是需要大的勇氣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詩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寫不誤,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廬山瀑布》詩,徐詩全文如下: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要說比起李白的詩來確實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一聯,卻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貶,張祜就特別欣賞,而宋代大文豪蘇軾卻對此深惡痛絕,他專門也寫了一首詩,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憑心而論,說徐凝的是惡詩,雖說是戲言,蘇軾也有點太矯枉過正了,但他認為李太白的《望廬山瀑布》是古來唯有謫仙辭確是千古論定,無人不贊同的。
為什么要寫: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此時他已經離開長安整整十個年頭了,在這期間,他體會到了從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也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世態炎涼,但是李白卻絲毫沒有向世俗低頭,更不會趨炎附勢,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樂,盡管也落得逍遙自在,但是內心的孤寂卻是一直像影子一樣,寸步不離的。李白一個人呆在山中,身邊既無親人,也無朋友,甚至連有生命的東西都遠遠離開了他,眾鳥高飛盡,連鳥兒也迫不及待,不約而同地遠走高飛了,高高地飛開,統統地離去,最后,連一只鳥都沒有剩下,高飛盡,把鳥兒的飛去寫得這么堅決徹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種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劇色彩,但這還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飛鳥不肯留下,哪怕連會動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獨去閑,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單的云彩,留在這里不是還有李白可以做個伴嗎,但是,不,那孤云雖然孤獨,卻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堅決與他劃清界限,獨去閑,雖然不像鳥兒那樣可以展翅高飛,但是也從容地、義無反顧地飄走了,……
很多,你去參考資料的網站上查 你要的都有
希望能幫助到你!
--- 酷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