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1-13 14:51:18作者:admin2
《我是什么》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導入,謎底分別是云、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
2、對于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說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說的比較形象,便于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學習課文的同時,我采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說說誰還能做什么事?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本節課的不足:
1、讀詞語時學生出錯較多,不認真。
2、“開火車”讀生字也沒平時順暢。因而在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
3、學生配合的不夠好。
4、時間上前松后緊,最后一張幻燈片課后作業沒能展示。
分析原因:
1、學生年齡小,來到多媒體教室感到很新奇,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2、有這么多老師聽課學生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