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24 12:56:45作者:admin2
一、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先從拼音學起,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這無形中給學生很大的壓力。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還沒有適應校園生活,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難題,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統編版”教材反過來了,先從簡單的認字開始學習,再學拼音,從簡到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適應小學的生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還沒有接觸拼音時,都是在認字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習慣,所以在第一篇識字課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等,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或者看到的事物,很傳統,也很有趣。這讓孩子們快速識字,把漢字、漢語擺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輔助認字的工具。 二、強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語文不僅是我們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還應學習古今文化從而提高個人素養。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減少了,增加了一些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統編版”語文12冊教材吸納古詩約125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中高年級還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詞了,學生太小,無法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當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所以在教學中無需過多的闡釋,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的。讀得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這也算是有所感覺了。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可這跟我們平時說話所表達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對于學生學習來說就很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初讀熟悉內容,再邊讀邊利用注釋理解大意,接著咬文嚼字解字詞,最后悟真情。 三、 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對我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單單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去接觸課本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讓學生拿起書籍去探索無窮的奧秘呢?“統編版”教材中,一年級每個單元后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因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主要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年級之后增加了“我愛閱讀”這個板塊,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偉人的故事等等,這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現在班班有圖書角,上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這些書籍正等著學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奧秘呢,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四、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的表達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準確、詳細地表達某個事物卻很難。“統編版”教材中,每隔一個單元就有“口語交際”,如“注意說話的語氣”、“長大以后要做什么”、“圖書借閱公約”等等,這些主題更加貼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通過思考,讓學生學會表達,能夠流利、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我們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興趣更濃。我們還要從課內到課外,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實踐生活和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