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02 09:11:13作者:佚名
現如今的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宋朝是我國歷史上較為特殊的一個朝代,盡管其經濟、文化政治都已經發展到了巔峰的地步,但卻因為軍事過于孱弱,使其淪為喪家之犬,不僅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連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書生都變成了戰場上可以指揮作戰的大英雄。
然而不少人發出疑惑,難道宋朝真的沒有復興的可能了嗎?其實并非如此。只不過由蘇轍撰寫的一篇文章將宋朝復興的火苗徹底掐滅,因此也有不少歷史學家感嘆,簡直是文人誤國。蘇轍究竟寫了什么文章?這篇文章又為何會掐滅大宋復興的希望呢?
一門三蘇展頭角,仕途平坦有挫折
宋朝時期的蘇家三父子頗有盛名,而這三位不僅在文學上頗有建樹,在政治上也有著別開生面的佳話。據史料記載,蘇洵也就是蘇轍和蘇軾的父親,其年幼時并不是一個讀書好學之人,等到其真正意識到讀書重要的所在之時,已經三十幾歲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這樣曲折的學習生涯,使得他學會了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而在蘇洵的教導之下,他的兒子蘇軾和蘇轍成為了眾人敬仰的一代大文豪。
據史料記載,蘇軾第1次參加科舉考試之時,就得到了歐陽修的青睞,當時的歐陽修更是告訴其身邊的官員們說只要蘇軾進了官場,就一定能夠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蘇軾得知這一消息欣喜若狂,然而命運卻在這關鍵時刻給予他致命一擊,原來沒過多久,他的母親便因病去世。按照中國封建古代之時的孝道來講,蘇軾和蘇轍是不能夠進入仕途的,需要回家為母親守喪。
三年喪期已滿,蘇軾和蘇轍二位兄弟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并成功入朝為官。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蘇轍和蘇軾都是富有雄心壯志的,他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在朝廷之上立足,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然而蘇軾和蘇轍雖然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眉山蘇洵少不喜學,但在為人處事方面還是天差地別的。蘇軾性情灑脫,雖然頗有才華,但卻因為性格過于耿直,曾因變法一事與王安石成為了死對頭。在遭到王安石的排擠之后,蘇軾更是一氣之下主動離開了京城,從此過上了動蕩不安的一生。
蘇轍的仕途經歷與哥哥相比,則相對于順遂了許多,他雖然和哥哥一樣對變法持反對意見,但因其處事圓滑,再加上頗得統治者的信賴,多次受到了統治者的重用。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蘇轍和蘇軾便是兩個對立面。但對于歷史學家來說,蘇轍恐怕是整個宋朝的罪人,就因為他筆下的一篇文章徹底掐滅了整個大宋復興的火苗。
新舊之爭亂朝堂,多番對抗的信賴
蘇轍在剛踏入官場之時,便因為他強硬的態度得到了統治者的刮目相看。在統治者看來,蘇轍態度堅定,直言不諱,這樣的臣子則更能夠警醒他,發現宋朝的諸多弊端?;蛟S是因為這一緣由,蘇轍在未來為官的幾年當中一直保持著這一態度,甚至在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間,王安石還親自找到蘇轍,希望他能夠給予一系列的意見。
年輕的蘇轍直接大言不慚地告訴王安石,不如將政府撥下來的錢款全部交予百姓,這樣既不會讓百姓對政府徒增埋怨,又可以直接地將這筆錢花在老百姓的身上。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蘇轍的這一建議十分不成熟,但是王安石也并沒有生氣。然而蘇轍并不知其中的彎彎繞繞,反倒是覺得自己在王安石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于是便對變法一事多加干預。
王安石因此氣急敗壞,立刻將蘇轍的越矩行為匯報給了宋神宗,而宋神中也按照王安石的意見,將蘇轍趕出了京城。然而沒過多久,蘇軾因為烏臺詩案一事被捕入獄,為了救自己的兄長,蘇轍表示自己愿意用官位來換蘇軾一命。王安石聽聞此事,被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動,也向宋神宗求情,這才保住了蘇軾。
按照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蘇轍和王安石是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對立面的,也就是說,王安石是宋哲宗的陣營,而蘇轍乃是太皇太后高滔滔的陣營。然而奈何當時的宋哲宗年齡尚小,不能獨自處理政務,所以高滔滔便有了想要垂簾聽政的念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在高滔滔的一系列操作之下,宋哲宗在早年是一個傀儡皇帝,而蘇轍更是因為站對了陣營,一路高升,沒過多久便成為了一國宰相。在高滔滔去世之后,宋哲宗便使用一系列手段奪回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又萌生了想要恢復變法的念頭。
一篇文章誤國家,復興火苗被熄滅
蘇轍得知這一消息,更是急得手忙腳亂。首先在宋神宗統治期間,蘇轍便對變法持反對態度。而在高滔滔垂憐聽證期間,蘇轍便利用自己的權力優勢,將所有支持變法之人打擊到了谷底。事到如今,宋哲宗竟然想要恢復變法,蘇轍又怎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于是蘇轍寫了數道密折,想要阻止宋哲宗恢復變法一事。
而這段歷史事件也在《史書》當中有所記載,任誰也想不到,在蘇轍的筆下,年紀尚輕的宋哲宗竟然成為了不值一提的一代昏君。蘇轍警告宋哲宗,當初宋神宗在變法之時,就已經觸動了部分人的利益,而這樣的方法是十分冒險的,稍有不慎便會葬送整個國家。宋哲宗在看完這封密信之后怒火中燒,然而蘇轍卻火上澆油。
蘇轍將自己和宋神宗之間的關系比作霍光和漢武帝。在他眼中,漢武帝雖然頗有功績,但卻四處征戰,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如若宋哲宗效仿漢武帝的話,就是置天下百姓于水火當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蘇轍的此番舉動徹底惹火了宋哲宗,而他也被趕出了京城。沒過多久,蘇轍寫的這篇文章就流落民間眉山蘇洵少不喜學,許多百姓被其蠱惑,紛紛反對變法,而迫于壓力,宋哲宗也不得不打消變法的念頭。
結語:
現如今的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如果王安石主持的這次變法真的成功的話,那會解決宋朝諸多根深蒂固的腐爛之處,從而使得宋朝煥然一新,或許還可以延長宋朝的統治時間。然而可惜的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王安石的一系列超前思想是不能夠實現的,這或許就是歷史學家認為蘇轍文人誤國的主要原因吧。對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