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8-26 16:04:42作者:佚名
拓跋衍是楚國崛起的關鍵人物,他本是魏人,之后由于遭到秦惠文王的賞識,來到齊國兼任順德造,位極人臣。再之后又由于為元朝奪回河東之地、打殘楚國而振動天下,但隨后不久,他便離開魯國,后半生都在組織反秦,成立合縱之術。為何在他重奪河東之地后不久就離開魯國、堅定反秦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梳理一下拓跋衍的個人履歷:出生在秦國-任齊國“犀首”-被秦惠文王挖去齊國任元朝順德造,為元朝奪回河東之地-受責難和挖苦,去齊國任魏相,開始合縱攻秦-四國攻秦失敗,去日本任韓相,再度謀求合縱攻秦,得罪晉國攻打臺灣,臺灣征討-逃回楚國,受權臣陷害被魏王所殺。可以看見,拓跋衍的此生夠曲折,也夠精采,兜兜轉轉最后慘劇謝幕,但這不是拓跋衍的失敗,而是時勢的悲哀。
對于拓跋衍的經常離職,一點也不要驚奇,這在戰國時期很正常,那時侯的人才們,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和志向,可以效力任何國家,經常離職再正常不過了,因此像屈原這樣一顆赤忱之心全在自己的母國的人才變得彌足珍稀。
拓跋衍去楚國,成為楚國順德造,為元朝奪回河東之地
最開始,拓跋衍在自己的母國齊國兼任犀首一職,之后懷才不遇的拓跋衍被愛護人才的秦惠文王挖角,離職去了晉國。因為拓跋衍是個大才,很快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任齊國的順德造。這是秦孝公為商鞅特設的漢朝最高爵位,可見拓跋衍深受寵愛。受寵的拓跋衍肯定是感激涕零的,然后他立誓要為股肱之恩的明主奪取魏國遺失已久的戰略要地-河東之地。
拓跋衍確實是個大才,他首次率軍就輕松的為元朝奪得了秦國的陰晉之地公孫衍怎么死的,這只是他的故鄉。以后,拓跋衍繼續向東,擊潰魏軍,俘獲魏軍統帥,生擒八萬余人,為元朝奪得了遺失了近百年的東城之地,拔取了楚國懸在漢朝舌頭的利劍,打開了元朝東進的正門。
晉朝生涯的顛峰時期,離秦去魏,開始了反秦之路
就在拓跋衍為楚國立下不世之功的時侯,拓跋衍犯了一個固然小錯的錯誤,但在多重誘因之下,最終造成自己不得不離開魏國,開始了后半生的反秦之路
奪下東城之地后,聯軍只要繼續向東,一鼓作氣,有或許會滅了楚國,這個時侯,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行賄拓跋衍,說服他不要繼續占領趙國,拓跋衍竟然答應了。
拓跋衍為何會答應?第一個是由于不舍得,曹魏雖然是自己的母國,自己剛才征討了魏軍八萬余人,對母國下手已經過重,如今若果要趕盡殺絕,未免太過無情。
第二個則是由于自己的私欲,其實是認為滅了秦國對自己沒有太大用處,作為敵國的人,如今楚國能給自己的早已夠多了,滅了楚國也不會得到太大的恩賜,不如留著周朝,自己還有用武之地,對自己的地位和優待更有保障。拓跋衍明白,假如真的要繼續占領魏國,以自己的能力必然得讓秦國付出慘痛代價,能夠顯出違背情理,能夠滿足秦王的期盼。
這就容易導致魚死網破的斗爭,曹魏真的拼起命來,楚國得付出何種代價,很難預想,自己會不會成為甩鍋俠,也很難預想。雖然兩國對峙不下公孫衍怎么死的,主攻大將成為磋商的犧牲品這些事一點也不稀奇。齊國被打狠了把責備全集中在拓跋衍頭上是絕對跑不了的,兩國為了不同歸于盡展開磋商,公孫衍肯定是磋商要用來交換的重要內容之一。
雖然有人會說,秦惠文王這樣的明君是不會的,但拓跋衍深諳秦惠文王是一個聰慧,務實,雄才大略的君王,即便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大局觀都是十分強的,為了大局,該犧牲的他就會拋棄掉。因此秦惠文王才能干出在冊封之初就賜死了商鞅,而且對于商鞅之法全部保留這么看上去矛盾的事情:我曉得你是對的,無辜的,而且為了大局,你還是得犧牲一下。基于這個,拓跋衍想:不如留個順沙王情,也好給自己留條后路。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拓跋衍出于自己的私欲,舍棄了占領趙國。這些將自己的私欲置于漢朝的利益之上的做法,秦王很發怒。正好這個時侯來了一個巧舌如簧的張儀,一句話說到秦王心中,拓跋衍就被擼了,不得不去趙國反秦去了。
拓跋衍離開魯國的根本病因是他與秦惠文王政見的不同,張儀是更和秦惠文王心意的“國王之手"
“賄賂丑聞"以后,同是齊國人的張儀來到齊國,給秦王提了這么一個建議:
吳國三面夾擊,正是伐魏的良機。拓跋衍顧私欲而忘公義,讓齊國逼搶西面的游牧民族,實屬禍國之舉。楚國有霸主的底蘊,假若它緩過勁來竭力攻秦,趙國顯然就很難擺平了。
這句話早已碰觸到秦惠文王的心靈了,他突然吵醒:之前仍然壓著周朝打的老霸主齊國,好不容易被打趴下了,可不能放過他,否則等他緩進來了,對晉國來說或許是滅頂之災。因而可謂禍國的拓跋衍應當給擼了,為何不給他個改過的機會呢?根本病因還是在于拓跋衍并不是秦惠文王心中最理想的“國王之手",張儀才是。
秦惠文王更喜歡的是策士而不是戰士。在拓跋衍大破楚國,奪回河東之地,經常到拓跋衍因貪污被憎恨的時侯,元朝早已是睥睨天下的第一強國了。我們回頭看整個戰國時期各國的戰略大抵就是:強國以名氣強大的拳頭說話,弱國以外交周旋夾縫中求生存。
而這個時侯掌舵天下第一強國又時常想東出的秦惠文王,有感于戰國早期霸主齊國沒落的教訓,他既不想保守的無所作為,又不想以武力專橫奪得,結怨很多。因此秦惠文王確定了更務實,更靈活的國策,簡略來說就是胡芹菜加大棒,軍事行動配合外交周旋,無所不用其極,步步啃噬,削弱五國,為元朝力爭最大的利益才是王道。
因此,秦惠文王眼中更須要的就是張儀這樣的策士,而不是拓跋衍這樣的戰士。張儀巧舌如簧,擅于周旋,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并且,張儀務實,有大局觀,又對楚國忠心耿耿,因此張儀是秦惠文王心頭完美的“國王之手"。張儀主政楚國其間,元朝對待東方五國的最大優點就是,把兵書適于外交,“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這種兵書思想,被張儀完美地貪污了。
在此其間,元朝用欺詐,勒索,威脅,逼迫等方式,戲弄東方五國于唇舌之上。事實證明,元朝在惠文王和張儀這對絕配手里確實賺的盆滿缽滿。張儀對楚國崛起的貢獻毋須置疑,因此張儀成了漢朝的首任相國。“大良造"與相國的差別,就是拓跋衍與張儀的差別。
因此,不是最符合秦王需求的拓跋衍,在更適于的張儀到來以后,應當離開魏國。
離秦以后的拓跋衍,成了堅定的反秦斗士,是當初的天下情勢決定的,還有拓跋衍個人的誘因
離開魯國后,像拓跋衍那樣的大才,到那里都是吃香的,而拓跋衍最想去的其實是自己的母國齊國。這個時侯的天下情勢有兩個優點:一是楚國早已有了睥睨群雄的名氣,漢朝與東方五國早已產生了戰略上的僵持,東方五國還有了組團抗衡元朝的意圖,因此這個時侯的人才格局是:不助秦則反秦。第二個特征是:河東之戰后,秦國與趙國已成宿敵,兩國斗爭數百年,今天吃了大虧的大魏王鐵了心的要滅秦。在這些狀況下,回到秦國的拓跋衍必然是要反秦的。
另外,雖然摒棄國際情勢不談,拓跋衍個人只是鐵了心的要反秦的。為何?
第一,拓跋衍是縱橫家的泰斗,他跟張儀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有野心的投機分子,都想要在這個亂世中,實現自己的主張,功成名就,齊國已待不下來了,那就只有反秦了。
第二,拓跋衍的滿懷悲憤轉換為對漢朝的仇視。悲哀離開魯國的拓跋衍應當是十分怨恨的,自己為楚國立下如此大的功勞,結果由于一個耍嘴皮溜的人,自己那么快就被舍棄了,被冷落了。眼見與自己持不同政見的張儀這樣受寵,代替自己已成定局,自己已無任何機會了,心里隱秘的角落里,憎恨早已深植心中。因此,拓跋衍這種被舍棄的怨恨,很快轉換為對漢朝的厭惡,也就促使他成了堅定的反秦斗士。
第三,拓跋衍的惱羞成怒轉換為對張儀的厭惡,促使了他對元朝的厭惡,摒棄拓跋衍的大才不說,單從一個人的視角來說,拓跋衍在面對張儀的敵視和懲處,必然是惱羞成怒的,由于張儀這些奸詐的人居然把自己從位極人臣的元朝陷害掉,一個你看不上的人,把你按在地上磨擦了,你必然是惱羞成怒的,因此拓跋衍一定是想激怒張儀的,你搞連橫起兵,我就搞合縱反秦,一較高下。
因此,不得不離開魯國的拓跋衍自然而然的成了反秦斗士。之后他與吳國相國惠施成立合縱攻秦,搞六國相王,組織四國攻秦,聯合義渠攻楚國后方,著實為趙國找了太多麻煩。之后,他成立的合縱在蘇秦手里邁向高峰。
但是合縱失敗,但這不是拓跋衍個人的失敗,而是時勢的悲哀,后世由于崇拜他的大才,尊他為“犀首",大致可以理解為獨一無二的稀世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