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24 12:00:01作者:佚名
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主要是因為它的受眾廣泛,學習者眾多。 目前,全球幾乎所有的音樂學校、教育培訓機構等都開設鋼琴課程。 在我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過4000萬人學習鋼琴,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為什么鋼琴如此受歡迎? 這與其輝煌的發展歷史和在音樂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分不開的。
鋼琴起源于歐洲,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它經歷了多次改進,直至19世紀中葉進入現代鋼琴的發展階段。 縱觀西方音樂史的七大時期,鋼琴藝術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20世紀音樂中,誕生了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曼和肖邦。 在李斯特、德彪西等眾多偉大的鋼琴音樂家的推動下,鋼琴藝術不斷發展并得到廣泛傳播,為人類音樂史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畫卷,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藝術生活。
明清時期,鋼琴傳入中國。 20世紀初,在“校樂歌”的推動下,鋼琴開始作為伴奏樂器進入音樂社團,一些院校還開設了標準化鋼琴課程。 1934年,隨著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的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牧童短笛》的誕生,《花鼓》、《牧童歌》、《春行》等相繼出現英語作文,鋼琴音樂在中國發展迅速。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鋼琴開始逐漸流行于大眾。 20世紀90年代以來,鋼琴藝術和鋼琴教育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和購買鋼琴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幾年前,掀起了一股“鋼琴熱”:無數孩子涌向鋼琴學校、培訓機構或聘請私人教師; 無數家長煞費苦心為孩子購買自己喜歡的鋼琴,上熱門的鋼琴課; 鋼琴考級,已經成為老師、學生、家長茶余飯后閑聊中頻繁使用的詞語。
鋼琴之所以能迅速走紅、流行,甚至引發“鋼琴熱”,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表現力強。 鋼琴是除管風琴外音域最廣的樂器,音色優美、富于變化。 ,用雙手和十個手指,可以演奏出豐富的樂音組合,這使得它的音樂表現力特別突出,更容易吸引人; 其次,適應性強。 鋼琴作為“樂器之王”,既可以作為獨奏,也可以作為歌唱伴奏、演奏者的音樂會演奏、以及與其他樂器的二重奏和合奏。 是舞臺上萬能的“角色”。 第三,上手容易。 鋼琴琴鍵只需輕按即可發出準確的音符。 無需復雜的壓弦、撥弦、呼吸等,而且鋼琴經典多且傳播廣泛,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學習后得到積極反饋; 第四,學習后可以獲得更多藝術類文化課,雖然學習鋼琴的門檻不高,但卻是音樂技能和音樂素養的綜合訓練。 除了學習樂譜和演奏技巧之外,還可以學習音樂知識。 除了培養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外,還可以鍛煉專注力、協調性、意志力等。
“鋼琴熱”將鋼琴藝術帶入千家萬戶,帶來鋼琴藝術空前的傳播和普及。 然而,突然的“熱度”也帶來了諸多弊端。 比如,一些家長盲目跟風“雞寶寶”,導致很多壓抑自然本能、鼓勵孩子的悲劇。 在教育培訓市場上,鋼琴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貪圖利潤,誤導孩子。 學習鋼琴,無論是為了學業和等級考試,還是為了名利,似乎都偏離了學習音樂的初衷。 我想問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學鋼琴? 翻翻一些著名鋼琴家的回憶錄,可以發現很多人學習鋼琴的出發點都驚人的相似。 有的偶然聽到或看到廣播、電視里的鋼琴演奏,心砰砰直跳; 有的路過琴房,遠遠地聽到琴聲,陶醉其中。 他們被鋼琴的聲音所吸引,被音樂所震撼。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與鋼琴建立更長久的關系,才能夠用鋼琴的聲音來感染和溫暖更多的人。 也有一些人,雖然在鋼琴生涯中沒有取得顯著的成績,但卻一生受益于鋼琴教學的普及。 歸根結底,學習鋼琴和音樂是一個向往美、追求美、分享美的過程。 這是一個娛樂自己和他人的問題。 如果摻入太多功利的元素,就會改變味道。
據相關從業者反饋,近兩年“鋼琴熱”已悄然降溫:一些教育培訓機構人去樓空,甚至人去樓空; 有些人家里的鋼琴已經開始積滿灰塵。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開展的“雙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根本上扭轉了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盲從等不良風氣。 ; 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民族樂器的發展和普及。 隨著家長普遍回歸理性,孩子的選擇更加多樣化。
“鋼琴熱”的降溫可以分為兩部分。 雖然會對鋼琴的普及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種降溫也意味著鋼琴學習的盲目性現象得到了糾正,音樂學習正在回歸本來的形式。
近兩年,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視頻:快遞小哥不小心在商場里彈鋼琴,引來圍觀群眾; 保潔阿姨在校園里彈奏一曲,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被網友稱贊為“拖把的校園鋼琴師”。 這就是鋼琴的魅力。 你的年齡或職業并不重要。 只要你熱愛,你就能在音樂中發光發熱。
無獨有偶,去過或者路過天津智谷地鐵站的人大概都會發現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從去年或者今年的某個時候開始,地鐵站邊上多了一架必須路過的鋼琴。用于轉賬。 每次經過,總會有不同的人在玩耍。 有時是一對老夫妻,有時是帶著孩子的父母藝術類文化課,有時是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有時是穿著樸素的上班族。 他們都是被鋼琴吸引的乘客,當他們經過時,鋼琴的記憶就被激活了。 而那些匆匆而過的路人,即使是早晚高峰時間,聽到琴聲,也總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把目光從手機上轉移到鋼琴上,享受與音樂的美好邂逅。
鋼琴藝術的靈魂在于它的音樂之美,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愉悅和精神的升華。 鋼琴需要普及,值得關注,但我們學習鋼琴和音樂一定要更加理性。 作為家長或者鋼琴學習者,選擇學習鋼琴最重要的是了解鋼琴藝術的內在美,學習鋼琴藝術的豐富內涵,從而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獲得藝術享受。 作為教育者,普及鋼琴藝術、傳授鋼琴技巧,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策略,為鋼琴美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有這樣,鋼琴和音樂的學習才能回到最初的狀態,回到素質教育的起點,回到簡單快樂的初心,讓鋼琴藝術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6日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