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2 21:42:32作者:佚名
本文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深入分析。1影響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的因素1.1衛生服務模式的變化當前,衛生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再以疾病為主導,而是以健康為主導;不再以醫院為依托,而是以社會為依托;不再以治療診斷為重點,而是預防保健為重點;不再依靠醫學技術和醫藥衛生部門,而是兩部門與社會及多學科協調參與;不再以疾病預防控制為目標,而是以身心健康與環境和諧為重點。這些變化給以往的實踐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不僅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還需要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文社科知識[1]。1.2以往臨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是基礎、臨床、畢業實習的教學模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雖然學生的理論知識扎實,基礎理論扎實,但沒有突出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的手段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科研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把醫學知識與人文社科知識結合起來。總之,以前的教學模式過于注重理論,忽視了實踐,對人才的培養和臨床實踐教學的開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 中西醫臨床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新時代背景下,中西醫臨床實習教學模式改革十分重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有效結合臨床實踐與醫學理論 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摒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以病例為切入點,以問題為核心,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讓學生及早、多地體驗臨床,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 組織學生討論教學病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為核心,引導學生討論臨床病例,同時需要兼顧執業醫師考試的內容[2]。要求學生提前準備,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研究,最后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對臨床病例有更深入的理解。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用思維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臨床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臨床路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臨床治療中,臨床路徑主要是以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針對某一疾病,建立規范的治療流程和治療模式,從而有效改善疾病管理,促進治療組織,規范醫療行為,縮短治療過程,降低治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的一種綜合模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熟悉和掌握主要內容,了解患者入院后應采取的診療活動,注意醫囑、護理、病歷記錄等,使學生形成臨床動態思維,提高醫療實踐能力。注重實習基地建設,提高臨床教學質量。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可與地方醫院合作,將其作為實習基地,為專業臨床實習教學提供有效支撐,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有效提高臨床教學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3]。2.2將臨床實習教學與臨床思維訓練有效結合在實際教學中,可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收集全部臨床資料,通過臨床實踐的引導和啟發,逐漸形成用一種疾病解釋多種臨床表現的原則,用最新的疾病譜觀點和發病率來選擇疾病,有限考慮可治療的疾病,其次考慮無法治愈的疾病。 臨床診斷原理課程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2.3將臨床實踐與科研訓練有效結合起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提高學生科研思維為目的,引導學生開展科研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查閱文獻;設計課題;如何分析課題的先進性、科學性、可行性;課題的實際實施與總結[4]。
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是一個逐步提高、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盡早接觸科研活動,提高其科研實踐能力。3 結語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臨床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中非常關鍵的環節,是提高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根據實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中西醫臨床醫學,注重對學生的科研訓練和思維訓練,滲透醫學人文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和臨床思維應用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驗證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臨床思維和人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參考文獻[1]劉暉,張勤.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策略研究[J]. 高等學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中西醫臨床醫學,8(2)。[2]張江華,任雷鳴,張若男,等.西醫學院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21):191-192。[3]劉鐵斌,毛吉坤,楊華忠.獨立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思考[J].當代醫學,2017(23)。[4]張琪,薛崇祥,隋華,等.基于生源分析的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課程教學實踐[J].中醫教育,2018,37(06):50-53。[5]肖煒,呂志平,孫曉敏,等. 現代醫學教育環境下中西醫臨床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選擇[J]. 中醫管理雜志, 2018, 23(14):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