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1 09:17:53作者:佚名
自6月25日起,我國31個省份相繼步入了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期,高考過后,考生及其家長又面臨了一場無形的“大考”。
近年來,得益于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技術的迅猛進步,眾多志愿填報輔導平臺對公開發布的院校及專業信息進行了有效整合,構建起了數據庫。考生僅需輸入自己的分數,挑選心儀的城市和學科領域,AI便能依據這些信息自動生成“志愿報告”,為即將到來的重要考試提供有益的輔導。
面對“志愿焦慮”與“選擇恐懼”的雙重困擾,考生是否能夠信賴AI算法?這些算法是否真的能夠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最匹配考生的院校與專業?
“AI幫你填志愿”真的“萬能且可靠”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現,眾多用戶紛紛發帖,分享他們利用不同平臺所提供的“高考志愿預測工具”,制作出的模擬志愿報告。
據權威媒體消息,6月25日,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接踵而至,阿里集團旗下的夸克AI高考志愿大模型遭遇了訪問量的激增。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吳嘉在朋友圈中透露,截至當日下午3點15分,夸克系統已經成功制作了超過300萬份志愿填報方案。目前,系統面臨的主要排隊問題主要源于多個省份成績公布集中,導致用戶在短時間內對志愿填報的需求急劇上升。
眾多用戶反映,AI在充分掌握考生的估分情況和志愿傾向后,能夠“自動篩選出最匹配考生的志愿組合”,這比個人花費大量時間研究要便捷得多。那么,所謂的“AI助你填報志愿”是否真的如同社交媒體所宣傳的那樣,具備“無所不能且值得信賴”的能力呢?
6月24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決定對一款討論熱度較高且免費的人工智能大型模型進行探索。他們選取了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學科,并設定了北京市500分的高考成績作為模擬條件。記者利用該平臺的數據庫和AI模型,試圖生成一份高考志愿推薦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4日的下午,盡管官方的分數線尚未對外揭曉,記者在訪問該平臺時卻發現,志愿填報輔助功能前已有超過三萬名用戶在等候,預計他們需要等待大約4到5分鐘的時間。
記者瀏覽該平臺時發現,平臺不僅展示了高考分數、科目以及所在省份等基礎信息,而且在生成結果前,還向用戶提供了諸如目標院校、專業選擇、地域傾向、職業取向以及畢業后的規劃等自定義選項,以此協助人工智能系統進一步縮小搜索范圍,增強匹配的準確性。
在編制的志愿填報指南中,AI系統依據記者所提供的數據,向記者推薦了超過30所院校的百余個專業。該系統綜合考慮了2023年及2024年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院校排名,編制了“沖刺”、“穩妥”、“保底”三個不同層次的詳細表格,并且依據錄取的可能性大小進行了排序。
在眾多院校與專業信息的洶涌浪潮中,AI及大數據技術似乎成為了考生與家長眼中的“救命良方”與“指引之光”。然而,這些由AI制作出的看似格式規范、內容詳盡的志愿報告,究竟能否讓考生與家長安心采納呢?
記者發現,當考生真要做決定時,他們往往把AI當做參考之一。
韓蕊,來自廣東,化名為韓蕊,在成績公布后情緒極度緊張。她報考的科目包括物理、生物和政治,但本地眾多理工科專業要求物理與化學必須同時選擇,導致韓蕊的可選專業范圍變得十分有限。
韓蕊為了尋找更符合個人需求的志愿推薦,并未局限于依賴免費的AI大模型進行信息檢索,反而投入了100元,購買了眾多社交媒體用戶推崇的某款熱門“志愿卡”服務。通過將卡密與個人賬號關聯并激活,她得以訪問該平臺所提供的付費數據庫,并利用其“更高級的AI算法”來為自己生成個性化的志愿推薦。
韓蕊向記者展示了該平臺的操作界面,記者觀察到,該平臺在院校類型細分、各專業的錄取幾率以及招生名額等方面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類。
韓蕊認為,借助AI貝語網校,她能迅速找到所需的院校專業資料和招生規定,無需親自瀏覽官方網站,操作起來既直觀又便捷。她覺得,該平臺數據庫中的信息有八成是值得信賴的。至于志愿推薦結果的準確性,韓蕊坦言,在錄取結果揭曉之前,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即便這項服務需要付費,她也不敢僅憑其推薦結果來填報志愿。
確實,盡管眾多考生及家長均認可AI大模型在院校挑選與專業信息整理環節中所提供的輔助作用,然而,質疑聲亦日益增多,認為這些算法所輸出的信息看似合理,實則充斥著“AI幻覺”。
“志愿填報本質是信息不對稱下的博弈”
高考志愿的抉擇實則是在信息不對等環境中進行的競爭。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的院長秦春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采訪時指出,考生對院校及專業信息的了解越全面,其填報志愿的精確度便越高。相較人工操作江蘇省高考分數查詢,大型模型在數據搜集環節展現出更高的效率,因此更受考生及家長們的喜愛。
秦春華指出,當前眾多標榜為付費AI志愿填報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情況復雜。部分機構將考生及家長填報志愿時的緊張情緒當作商機江蘇省高考分數查詢,這就使得考生和家長在選擇此類服務時務必提高警惕,以免在緊急情況下盲目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