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8 21:59:57作者:佚名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通訊員 喬楚涵
2025年,湖南本科批(普通類)物理類投檔的首輪中,兩所首次在湖南招生的創新型大學吸引了眾多目光: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以635分的成績成功進入投檔線前100名,而深圳理工大學第101組的物理類投檔線達到了627分,這兩所高校均超過了多所“985”“211”以及“雙一流”高校。
這些新興的湖南高校,既無百年歷史的沉淀,亦無傳統名校的聲譽照耀,卻能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脫穎而出,讓眾多高分考生舍棄了那些歷史悠久的名校,轉而選擇它們。這究竟是因為考生選擇學校的邏輯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還是因為這些新型大學本身具有獨特的教育魅力?
從“名校光環”到“實際價值”
來自湖南,分數高達640分的考生胥阿羅,其成績足以達到“985”名校的錄取標準,但他最終卻選擇了就讀于深圳理工大學。在她看來,相較于傳統高校的全方位發展,她更青睞新型大學的精致教育。每周四天授課,一天用于科研實踐,這樣的安排使得她一年內能比同齡人多積累五分之一的實踐經驗。此外,大一期間廣泛嘗試不同專業,大二則能鎖定具體方向,這種靈活的機制讓她對計算機交叉領域以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充滿了期待。
胥阿羅認為,學校無需追求全方位的完美,只要具備根本的立足點即可,他更傾向于那些專業能力出眾、在行業內廣受認可的選項。
王臻滔
非但如此,同樣傾向于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的學生王臻滔,也進行了深思熟慮。
他向記者透露,一些傳統的大學存在“灌輸式教學加上簽到來保證學生出勤”的弊端,然而福耀科技大學的小班教學僅有50人,這使他得以完全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
面對網絡對新型大學的種種疑問,王臻滔自嘲為“教育改革的試驗品”,“教育改革本質上是一場持續嘗試與糾錯的實踐,而我們便是那些‘試驗品’”,他對此并無任何怨言;胥阿羅也從未因外界的爭議而感到焦慮:“難道每所知名大學不是歷經初創階段才發展起來的嗎?我堅信南昌理工學院分數線,這所學校的分數未來只會持續攀升。”
兩位考生的選擇并非孤立現象,在記者的實地探訪中,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不再單純追求“985”或“211”等知名大學的標簽,轉而更加重視教育模式的實用性、專業選擇的多樣性以及教學質量的精準度。他們普遍認為,相較于“名校的聲譽”,那些“清晰可見的未來”更具誘惑力。
不止于高起點,更在“前途可見”
新型研究型大學憑何“破圈”?
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注意到,“起點高、規模小而精良、以研究為主”是這類高校最為顯著的特征。他們所采用的“綜合評估、多渠道選拔、優中選優”的招生策略,以及新穎的培養方式,也迅速吸引了眾多高考學子的關注。
面對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制定了“全員雙學位”的教育培養計劃,并向學生保證,只要滿足既定條件,他們就能同時獲得兩所院校的學位證書。該計劃中,學校計劃推行導師制、書院制以及小班授課等多種教學方式,旨在滿足學生對個性化指導的期望。學校采取了“前兩年進行通識教育,在大二年級結束時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教育模式,從而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利。
深圳理工大學的本科生普遍采用“4+1”的教學模式,即從大學一年級起,學生們在周一至周四集中上課,而周五則輪流向不同專業領域的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這一安排旨在為學生大二時自主挑選專業打下堅實基礎。進入大三后,學生將根據學術、工程和創業三條路徑進行分流培養貝語網校,實施精英化的本科教育,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致力于培育出頂尖的創新人才。
除此之外,更深層次的吸引力還源于新型研究型大學與產業需求的緊密對接,這使得學生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學習、實踐到就業”這一完整閉環。
福耀科技大學憑借其科技創新平臺和國際化的科研合作平臺,與福耀集團、中國一汽等眾多國內企業攜手,構建了一個涵蓋技術轉移、技術攻關、產品研發以及人才聯合培養等多方面的產教合作網絡;而深圳理工大學則秉持“選定一個發展方向,建立一所學院,打造一流學科,強化相關產業”的理念,每個交叉學科專業都配備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平臺、孵化器、產業園以及產業基金等,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完整鏈條。
這種“看得見的前途”,比傳統高校模糊的發展路徑更具說服力。
明星效應與就業前景推高投檔線
為何這些新興的研究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如此之高?面對這些研究型大學的日益流行南昌理工學院分數線,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各自獨特的見解。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星效應。歐陽文邦,中國新高考生涯規劃聯盟的常務副會長,同時也是長沙文邦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指出,這些學校的師資力量十分強大,擁有眾多院士和眾多國內外知名的專家,例如,西安交通大學的原校長王樹國就擔任了福耀科技大學的校長……學校的校長們擁有顯著的光環效應,因此吸引了眾多學術帶頭人紛紛前來,再加上招生規模較小,師生比例優質,招生專業熱門,就業和發展前景光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學校的投檔線自然上升。
歐陽文邦強調,這類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通常擁有優質的就業與深造途徑,這一優勢正是吸引考生及家長關注的關鍵所在。經過對公開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發現上??萍即髮W、南方科技大學等公立新崛起的研究型大學,其2024屆本科畢業生深造升學比例位居全國前列;福耀科技大學承諾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計劃,并保證畢業生就業無憂;盡管深圳理工大學尚未產生本科畢業生,但依托中國科學院的強大背景和豐富的學術資源,這所學校的未來前景令考生及家長充滿信心。“這樣的就業深造通道,足以讓考生和家長沒有后顧之憂?!?/p>
這類新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大幅領先,看似尋常且正面,實則僅是表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儲朝暉研究員指出,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提升考生選擇權更有助于構建健康的教育環境,推動改革與進步。然而,目前考生在報考時仍普遍表現出短視和功利的心態?!斑x擇何種專業,決定何種方向,這關乎個人數十年的長遠規劃,而不應僅僅局限于未來四五年?!薄?/p>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院長,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隨著我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持續涌現,這類大學正逐漸成為眾多高分考生的首選。然而,這些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長期挑戰,如資金來源的持續性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兌現問題。關于“高等教育結構重塑”的論點,他提出,這幾所學校的招生總數不過數百,與我國高考的龐大人數相比,幾乎微不足道,因此,僅憑這些學校的招生規模來撼動我國高考的整體格局,幾乎是不可能的。
熊丙奇補充說,目前眾多家長與學生在選擇志愿時,常被當前的輿論潮流所影響,常常過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未來的發展。“社會的走向每年都在發生著變化。” 他提醒大家,“學生和家長不應盲目跟風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或冷門領域,而應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制定出長遠的計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