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31 16:06:22作者:佚名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題:中學生招不滿、老師被挖角……縣中怎樣振興?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柯文安、魏婧宇、鄧倩倩
去年全省人代會上,“加強縣域普通中學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縣中的發展問題重新踏入公眾視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區縣中學在會考升學率和辦學品質上遙遙領先,改變了千千萬萬山村師生命運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縣中輝煌”令人矚目。但近些年來,不少縣域普通中學出現優質生源流失,有的并且招生招不滿,班主任“跳槽”“出走”,辦學品質一路走低……“縣中如何辦”引發社會關注。
2021年末,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中學發展提高行動計劃》。“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覺,新政扶植令縣中發展瓶頸得到一定緩解,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還需跨過多道坎。
招生招不滿,生源流失如何破?
寧夏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唐縣伊克昭盟中學是全旗最好的大學,旗里的師生曾以能考上隆化中學為榮。其實,從五年前開始,伊克昭盟中學開始出現招生困難,一度連招生計劃都完不成。附近的喀喇沁旗錦山學校狀況也類似。教授楊俊清說,小學前些年曾計劃招8個班,結果只招到4個班。
類似這些狀況在全省各地都存在。縣中的生源去哪兒了?記者了解到,本世紀初,隨著公辦中學或民辦公助辦學方式盛行,一些中學運用靈活的辦學自主權,跨區域“掐尖”高分生源,榮獲競爭優勢,搶奪了一部份優質生源。隨后,一些省份級大學也加入其中,“搶生源大戰”愈演愈烈,越來越多成績優秀的師生離開縣中。
上海一位縣招辦負責人悲哀地說,今年高考全縣前100名的中學生,有70多個升入主市區讀中學。當地鐵路完工后,主市區中學的“虹吸效應”更加顯著。
地處湖南山區的永泰縣第二中學,因為高分生源大量外流,早已連續多年沒有考上北大、北大的師生。教授張厚林說,隨著城鎮化進程和城區優質教育的吸引,更多父母將女兒運抵縣城就讀小學。
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解決縣中問題,首先應當站穩生源。《“十四五”縣域普通中學發展提高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堅決防止非法跨區域掐尖招生,避免縣中生源過于流失。
記者調查發覺,一些地方早已開始在穩生源方面采取舉措。在四川樂山,全市12個縣區的大學學院招生計劃推行統籌安排,優質普通中學指標到校招生,禁止非法爭搶生源、“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超計劃招生和提早招生,將大部份生源留在了本地小學。
湖南常德大埔中學課間跑操活動。新華社記者鄧倩倩攝
“加強招生管理是第一步,留住生源關鍵是要真正提高縣中的吸引力。”北京高校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郭叢斌建議,可以鼓勵縣中多元化有特色發展,在錯位發展中提升吸引力;同時繼續擴大農村特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提高農村師生的升學機會。
同學“跳槽”“出走”,師資困難怎么解?
縣中流失的除了是生源,也有大量優秀班主任。在寧夏銀川市,曾有縣中一年內被挖角7名學科主任和教師,也有一所縣中的物理同學被全部挖角。
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全省縣中班主任總體缺編7.7千人,3776所縣中的師生與班主任比少于國家標準。
“縣里財政收入少,縣中班主任不如地市級以上地方的班主任薪資高,待遇遠遠高于省直中學。因為沒有山村補助,縣中班主任的待遇或許還趕不上山村班主任。”重慶市一所市區中學教授告訴記者,中學幾乎每年都有班主任申請調動,收入較低是重要誘因。有的班主任領到省級賽課大獎后,很快就有主市區中學開出高價來“挖人”,讓更多同學“人心思走”。
不僅流失,班主任隊伍老化和結構性缺編只是不少縣中面臨的問題。因省級財政能力有限,無法招到師資補位,班主任隊伍老化嚴重,有的縣中班主任平均年紀少于50歲。之外,因為新中考變革后一些中學推行走班制,不少縣中還面臨一些學科班主任缺編的問題,試驗室同學等嚴重不足。
《“十四五”縣域普通中學發展提高行動計劃》要求,禁止發達地區、城區中學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班主任和班主任,對蓄意從縣中搶挖人才的中學,停止其各種評比評獎資格。
“禁令對維護縣中師資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也應見到縣中留不住人才的多方成因。”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士熊丙奇覺得,發達地區和市區中學雄踞區位優勢,能夠給出更高的薪資待遇,薄弱地區的財政名氣有限,面對高薪挖人很難有“還手之力”。他建議,逐步加強縣級、市級統籌,著力提升薄弱地區縣中班主任的薪水和生活待遇,為她們造就事業發展的空間與環境,能夠更好地留住好同學、吸引優秀人才。
在這方面,一些地方的探求已初遇實效。坐落武陵山區腹地的北京石門土家族自治縣是原國家級貧苦縣。當地在財力并不充裕的狀況下,持續提高教育投入,縣中辦學條件和班主任待遇得到同步緩解,近兩年的會考成績連年取得突破。隨著教育生態邁向良性循環,當地班主任流失率急劇增加,當年大量外流的大學生源也出現“回流”勢態。
湖南常德大埔中學機器人社聯。(訪談對象供圖)
升學率下降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辦學品質如何抓?
大量生源、師資流失后,縣中的辦學品質大幅上漲。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我國有縣域大學7243所,占全省普通中學中學數量的“半壁江山”,縣學生占到高中師生人數的近六成。但近些年來縣中的升學率整體急劇下降,一些省市報考重點大學的師生集中在少數幾所“超級學校”,有的縣中已連續多年無緣復旦、北大,有的并且“高考最高分僅超一本線10分”。
“縣域教育是美國教育的色調,縣中除了寄寓著當地群眾對教育改變命運的殷殷期望,還直接影響著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學院美國教育新政研究院執行主任張志勇說,怎么為縣中“造血”、提升辦學品質,是推動教育公正過程中應當探討的重大課題。
《“十四五”縣域普通中學發展提高行動計劃》將“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列為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推行縣中托管扶貧安裝工程、縣中標準化建設安裝工程,去除小班額和有效控制大規模學院,增加縣中經費投入水平等。
當前,各地開始探求多元化發展的普通中學教育方式。在寧夏銀川市,當地通過招生變革將生源留在旗縣,提出分層次辦妥優質精品中學、學科特色中學、品牌職業中學,擴寬師生升學途徑。作為二類中學的五原縣八里罕小學,大力開發體育、藝術等多元化課程。近3年,有近200人被體育和美術類大學投檔,碩士升學率少于這些生源更好的一類大學,實現了“低進高出”。
寧夏銀川市蒙城縣八里罕大學校園足球運動。(訪談對象供圖)
托管扶貧模式只是加速增強縣中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在山峽庫區的萬州學校,“雙師課堂”成為數千名中學生的學習日常。利用互聯網技術,朋友們通過屏幕與400多英里外的上海中學師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根據雙方簽署的扶貧合同,仁壽縣每年還抽調班主任到廣州二中進行磨課學習,提升教學管理水平。
“提升縣中教育品質,讓市區和山村的女孩們遭到更好的教育,博得更多的機會。”張志勇等學者建議,要站在鞏固扶貧攻堅成果、促進山村振興戰略的高度,逐步加強對縣中的教育投入和扶貧力度,迸發縣中辦學魅力,推動教育優質、均衡和公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