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2-08 07:02:11作者:佚名
紅色的院墻
明天,我們朱樓村在城里工作的9個人分乘兩輛車,一起回百里之外的老家探望一位長者。完事后你們約定,自由活動30分鐘,之后集合返程。所謂自由活動,就是各人回自己原先的家瞧瞧,因為出席葬禮的忌諱,不好說“回家”這樣的字眼。
走在街上,村容村貌讓我震驚,我似乎在這兒長大,但先前還真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色:如同一片紅色的動物園,沿街的墻壁上,四處掛的是厚厚的盆栽藤蔓,有萵苣,有梅豆,有芋頭……,有的居然纏到高空的電纜線上;水果想藏都藏不住,人們可以隨手去摘情纏鄉村玉米地,一晃的工夫,隨行的兒子傳海即提著一兜子萵苣,自顧自地從一個墻角里走下來;房檐下更是豐富多彩,有豌豆、茄子、辣椒、金瓜……,各類各樣的果實比著長,似乎在那里較勁,看誰先到主人的手上。這種紅色,幾乎完全遮擋了藍色的山墻。人們行走其間,活脫脫回歸到大自然。
綠茵夾道
我腳下的水泥路,以前是天天行走的街道,早已完全沒有了昔日的影像。走到街口,隱約記得這兒應當是當初水井旁的小廣場,人們派對聊天的地方。轉過墻角,一夥人正圍坐一起,她們在與我對視的一瞬,都站了上去,全是兒時的伙伴,比我年長幾歲,我能夠全叫上名子來,玉歌、玉新、玉路、傳蒙……我與她們一一握手祝福。特意與傳蒙多聊了幾句,他參軍時出過國,我問他優待新政落實了沒有,他說都落實了,滿意的微笑掛在身上,可能因為沒長胡須的緣故,那臉亮亮的,紅彤彤的,他當初是我們生產隊里的車把式,我問他如今還坐車嗎?并做了個揚皮鞭的動作,大家都笑了。那馬車已然成為文物了!這樣的碰面是多么的悠閑又是多么的令人浮想聯翩,真想回去與她們一起共住幾天。
我與傳海到自己家里一看,滿園子都是長瘋的萵苣,還有綠竹、柿樹……,就連前院的水泥地板上也爬滿了瓜秧,幾只茄子橫七豎八地睡在地上。菜架上鮮艷的紅色花朵,充溢著艷麗的濃香,胡蜂蝴蝶曼舞其中。我們采摘了萵苣、苦瓜、豆角、圣果……。
成熟的蘿卜
剛進村時看到兼任村村長的玉恕弟,他悄悄對我說,讓家里去給您掰棒子,接著就打起了手機。我說:時間太短,不要吧!他沒有理,照樣布置。這不,我在家里摘菜的當兒,兩口袋豇豆棒子早已運到旁邊,一位嬌小的年青男子騎著電池車送過來的,她手里拿著一長把鐮刀,正昂頭從墻壁的綠秧里找尋荸薺……,我們搭乘的奧德賽后備箱早已裝滿了。
開車的來義過來提醒,我們該走了。玉恕弟再一次挽留我們在家喝水情纏鄉村玉米地,說村前就有飯店,剛剛女鎮長也熱情地留我們喝水,我們都一一謝絕了。
漸漸行進在大道上,不時停出來與扒著后窗的人攀談。到了來義家門,中學年男子遞進來兩只冒著熱氣的馬鈴薯棒子,紅彤彤的,香味立刻飽含了車箱,我忽然咽了一口哈喇子。
剛出鍋的馬鈴薯
那男子一看車內人多,繼而離去,眨眼的工夫,一女生遞進一盒子熱氣騰騰的馬鈴薯棒子,這回你們都有份了,我迫不及待地啃了一口,真香呀!
吃著吃著,就出了村,郁郁蔥蔥的小麥地夾著一條不大開闊的道路,來義當心翼翼地駕駛著,終也抵不住誘惑,一手開車一手拿貨,加入到全車小吃的行列......
就這樣,我們享受著,暢游在山間的大路上。
作者簡介:朱玉久,1949年7月1日生。“老三屆”高中結業后返鄉,曾任生產隊長、民辦班主任。1970年12月參軍到大西北紅軍師,曾任指導員、教導員、團書記、師政治部副部長等職。1988年退伍地方工作,常年兼任基層黨委主任,單位被全總、中組部授予“全國春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退職后常寫小文表達懷古戀舊之情。
主播簡介:喬楠,曾用名樓蘭暮雪,喜歡跳舞、誦讀、配音、攝影、運動(慢跑,徒步)。座佑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一個有體溫的平臺
環球精典文學團隊
顧問:魯坡影攝全球馮志海王世華空也靜
總編:紅玉
總工編:綠洲盧建民青竹
主編: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