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8 02:44:21作者:網絡
從幼兒園踏入小學,不論對于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一道需要慢慢適應的“坎”,這點相信不少媽媽都深有同感。小學階段為了讓孩子更快適應學校生活,父母們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這些建議,或許對您有所幫助。1一定要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人精力旺盛工作和學習的基礎。小學生每天睡眠建議在10個小時左右,因此,家長應在晚上10時以前,安排孩子入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會有充足的精力學習。2早餐不緊要吃飽,還要吃好有的家長早上不用早餐,起床后急急忙忙上班,這是不科學的,長時間不用早餐,不僅影響工作,而且影響健康。孩子如果不用早餐,往往在第二節課后表現得無精打采,或焦躁不安。因為饑餓,中午又常常暴飲暴食。所以,孩子早餐一定要吃飽,有條件的,還應改變花樣,讓孩子吃好。 3保證孩子每天的飲水量小學生活潑好動,體能消耗大,保證孩子的飲水量,直接關系到健康。家長要提醒孩子飲水,上學時最好帶有自己的水杯,至少上午、下午、晚上各飲一杯水。4引導孩子養成按時休息的好習慣上學后,不比在家,按時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校是以集體活動為主的,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下課,都有統一安排,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就會影響了統一行動。因此,家長要了解學校的時間安排,及時督促孩子上學或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讓孩子逐漸樹立時間觀念。 5教育孩子少用橡皮橡皮的作用是寫錯以后擦掉改正。應該說,用橡皮本無大錯。但是為什么說要教育孩子少用橡皮呢?原因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少用橡皮是為了培養孩子認真、細心的習慣,從這一點上說,少用橡皮的意義遠遠大于用橡皮。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不用橡皮”,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認真與細心。6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上學后,意味著他將在很多事情上做到獨立,比如,按時上下學,按時上課,按時寫作業,按時參與活動,能夠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能夠與小朋友交往等等。在這些事情上,家長可以幫助,但是絕不要代替。如果過分溺愛,什么都由家長代替,表面上是愛,實際上是害。有的家長代替孩子整理書包,有的家長接送孩子時代背書包,有的家長甚至吃雞蛋還代為剝皮,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真正的愛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能在學習上自理,而且能在生活上自理,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7保證孩子穿戴整潔,不要太復雜穿戴不要過于復雜,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復雜的穿戴會給他們造成負擔。同時,家長之間絕不要互相攀比,比品牌,比價格,毫無意義,最重要的是干凈、整潔,得體。8重視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表達自己的意愿,是互相溝通、展示自我的重要能力,無論現在學習,還是將來工作,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培養孩子表達能力上,第一要鼓勵孩子敢說,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系,敢說是表達能力的第一道關口。第二是引導孩子會說,會說是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按照孩子的思路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樣才是真實的、可信的。9告訴孩子該上廁所時就要上廁所學生常常因為玩耍而忘了上廁所,或者因為怕批評寧肯憋著尿而不敢上廁所。憋尿對孩子健康會造成影響,家長要告訴孩子該上廁所時一定要上廁所,相信老師是會理解的。 10注意保護孩子的視力上學后,意味著用眼的時間越來越多。如何保護孩子的視力?(1)看書時光線一定要充足,不要在昏暗的狀況下閱讀;(2)閱讀時姿勢一定要正確,坐姿要筆直,眼睛距書的距離應在一尺(30厘米)左右,不要躺在床上閱讀;(3)看電視、上網的時間不能過長,最好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4)堅持并認真做眼保健操,用一段眼后,或閉目養神,或站力遠眺,也是有益于眼睛健康;(5)寫作業時,身體要坐直,告訴孩子記住一個口訣:“一尺一寸一拳頭”,就是眼睛離作業本的距離一尺,握筆的指尖離筆尖一寸,前胸離桌子的距離一拳頭。11有選擇的讓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地看電視,因為怕影響學習而不讓看電視,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有選擇地看電視,比如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特點,讓他們收看少兒節目,動畫節目以及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對于增長他們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都是大有好處的。不過,每次收看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傷害眼睛。 12在學習上給孩子必要的指導嚴格來說,尤其是一年級是學生還不會學習,正處在學習的起跑階段,家長給以指導是必要的。但是,在指導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指導不要變成監督,更不要坐在孩子身邊沒完沒了地談話,這不僅影響了學習,還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2)指導不要變成代替,有的家長對于孩子不會的作業直接告訴答案,時間長了會滋生孩子的依賴思想;(3)指導是告訴方法,告訴孩子為何思考,為何去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辦法;(4)指導是鼓勵,鼓勵孩子不僅要做得正確,而且要做得迅速,這樣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13重視安全意識的培養一年級的孩子,最容易在以下一些方面受到傷害:(1)出入教室、上下樓梯時擁擠擠摔倒甚至踩踏;(2)出于好奇,接觸電源開關閘門;(3)橫過馬路時不注意車輛;(4)圍觀吵嘴打架;(5)與陌生人接觸;(6)攀高、戲水、玩火等冒險行為。以上各點,家長都應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有學習的意識的時候來得及,希望作為家長的,這正是孩子褪去玩耍的天性,對孩子多關心和引導開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