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5 02:15:26作者:網絡
1、正確的健康安全責任觀。
每一個家長都有一個自始至終的責任,那就是保護孩子的健康安全。但是保障孩子健康并不是吃東西越干凈越好,越營養越好;保護孩子的安全也不代表限制孩子的行動自由,這里不許動那里不許做。家長應該辯證的對待孩子的健康安全。
在健康方面不要為了保暖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適當就可,偶爾受點涼有利于孩子抵抗力和適應力的提高。吃東西不要太精太干凈太營養,按照年齡段發育規律適當多吃一些雜糧,也用不著這里消毒那里消毒,生怕孩子生病,其實孩子適當接觸一些微生物有利于免疫力的提高;在安全方面要鼓勵孩子充分探索世界的行為,同時預見性的防止孩子不安全的因素發生。孩子想碰垃圾筒時,就給他買個新的干凈的,里面放些干凈的紙讓他翻;想動拖把時,也買個小一點干凈的,全當是孩子的玩具;鼓勵他自己搬椅子自己拿碗,只是在后面跟著看他,準備在出現危險的第一時間出面保護他。
不管孩子多大,家長應該做的事情是:第一步是提醒,告訴孩子你做這個事情可能會有這樣的危險情況;第二步預防,就是跟在孩子身邊密切的關注他實踐的過程,如果可能有危險的話,預防性的擋住危險發生。
2、著重培養孩子的方法和習慣,提高相關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不僅要告訴孩子“是什么”,還要告訴孩子“為什么”,更要告訴孩子“怎么辦”。我們很多家長只注重讓孩子認字、學這學那,實際上知識告訴孩子“是什么”,比如學習認識字,只知道這個字怎么讀,代表什么,至于為什么是這樣的,家長不太重視,如何培養孩子認字的興趣,告訴孩子認字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認識字,家長就往往更忽略了。而后者,正是方法習慣的培養問題,這比知識教育更重要,正所謂“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
方法的培養與習慣的養成,是整個育兒過程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就是要孩子盡早接觸各種環境,并認識思考各種問題,動口動手解決問題。
(1)按照小孩的發育規律,越早教育越好。也就是說,家長要重視早教,重視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方法和習慣。不少家長對幼兒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認為上小學后才是教育的開始,這是落后的觀念。
(2)全面培養,而不能片面培養。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著重知識技能(只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與智力發展),只告訴孩子“是什么”,不告訴孩子“為什么”、“怎么辦”,忽視孩子的方法需求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7626132、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這是片面的素質教育觀。
(3)不能包辦代替,一定要孩子自己體驗感受。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縱,過度保護,樣樣事情包辦代替等等,個個都是毫無勞動技能的“小皇帝”、“小公主”。
3、幾個育兒新方法的分析。
(1)用古典音樂提高智商。毋庸置疑,音樂可以豐富寶寶生活。但是否多聽古典音樂就能提高智商?其實這個結論是源于1993年美國的一項實驗,在給學生聽或不聽莫扎特奏鳴曲的對比測試中,聽組的考分要高于不聽組而得出的結論,并且由此而被廣泛傳播開來。于是,專門播放給寶寶甚至胎兒聽的古典音樂也紛紛出版。讓媽媽們都相信,那些高雅音樂是可以提升孩子智力的。
一項研究顯示,讓4-6歲的孩子學習一些樂器,確實可以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這是孩子的智商的重要內容。在孩子年紀足夠大后,可以鼓勵孩子學習一門樂器更佳。
(2)手語益于孩子早說話。手語對幫助寶寶更早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是有益的。但是專家認為,當父母對寶寶使用手語的時候,同時也在用嘴直接表達。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之間實際上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交流的。這樣看來,手語對寶寶語言表達僅僅起到的是一些積極的輔助作用。何況目前尚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早些說話、走路、識字對寶寶漫長的人生有多大的意義。因此,不應把手語當作育兒的功利性手段,而應作為與寶寶進行親子溝通的一種隨意的形式,在有時間、有精力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做更有利于父母和寶寶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交流。
(3)不用學步車幫助寶寶走路。一項研究證實,寶寶每使用24小時學步車,會使他獨自站立的時間推遲3.3天。而且學步車還有個更大的問題,是孩子容易在移動中發生磕碰或墜樓梯的事件。資料顯示,在學步車盛行期間,美國每年有2.5萬寶寶因此而發生意外傷害。由于學步車很容易成為危及幼兒安全的隱患,還是別用它,讓寶寶從一開始就學習依靠自己的雙腳和雙腿站立和行走。
(4)早入幼兒園不利成長。雖然有些研究證實,那些較早進入幼兒園的孩子,會比那些呆在家中的孩子多出現一些行為方面的問題。但是,兩種育兒方式并沒有非常顯著的差別。尤其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當孩子更多地走出家門之后,他們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實,每個家庭的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孩子成長中所遭遇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很難用同一標準去量化不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事實證明,在任何一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只要他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和鼓勵,他們就會過得很開心。所以,不必太過于憂慮孩子是否過早進入幼兒園,而是哪種方式更適合你的家庭,對你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方式。
(5)電視影響寶寶的專注力。曾有不少研究項目是圍繞寶寶看電視與專注力之間的關系進行的,但是結論卻大相徑庭。美國的一項在3-4歲期間收看大量電視節目的寶寶中開展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在7歲時發生了注意力問題;但另一項研究結論卻持相反意見,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關聯。不過盡管如此,電視所帶來的其他負面影響還是存在。因為寶寶還不能準確地區分電視里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看電視會占用寶寶很多用來提高身體素質和社交能力的時間。不必絕對禁止寶寶看電視,如一些動畫片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有一定教益的。但是最佳方法,應花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進行一些電視以外的活動,如游戲、講故事等。
4、根除危害最大的兩種育兒觀念。
一種觀點認為,寶寶不乖就要打,孩子不打不成器。這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較普遍的也是有害的育兒觀。對許多家長來說,“打”是寶寶不聽話時最好的處罰方式。其實,這種“棒打教育”是因為父母不重視早期教育,在形成不良習慣后采取的強硬補救措施。但是你可曾留意到,一方面是社會上兒童受到虐待的案件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引發的弒母等忤逆事件也是層出不窮,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棒下出孝子”這種教養觀念在現代社會是不恰當的,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提出,教養寶寶應該贊美重于處罰。
寶寶們的世界很單純,只要媽媽多一點贊美、早一點引導,受到肯定的他們就會把這種好的行為繼續下去,以便獲得大人更多的贊美。曾有專家提到,小時候曾經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后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為他們從小就在暴力的陰影下長大,因此,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差,容易出現情緒失控。
打罵并非教育寶寶不乖的利器,而是應該借由“鼓勵”的方式,讓他達到你的要求。雖然鼓勵可能也無法讓你的寶寶做到100分,然而有了你的“推波助瀾”,長此以往,你會驚喜地發現他的進步。
另一種觀點是,我沒有辦法陪伴寶寶,所以要用最好的物質生活來補償他。不少家長因為把寶寶交給他人帶,無法陪伴寶寶,所以想用最好的物質生活來補償他,其實這樣反而會造成寶寶價值觀的偏差。家長平時應定期帶寶寶外出,如去超市、公園,讓他從小就了解生活,學習選擇哪些東西可以接觸,哪些不行,即使是在家中清潔馬桶,也可以讓寶寶在一邊觀看,讓他知道這就是清潔馬桶的方式。不能總是為了補償寶寶,什么事情都幫他們準備好,如此反而容易讓他養成依賴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