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上說,3-6歲的孩子會經歷一個關于識字的敏感期,這一時間,孩子會對漢字符號產生很大的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利用這一現象進行對于" />
更新時間:2021-05-13 00:38:59作者:網絡
3歲的寶寶可以開始識字了哦
相關資料上說,3-6歲的孩子會經歷一個關于識字的敏感期,這一時間,孩子會對漢字符號產生很大的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利用這一現象進行對于孩子漢字意識的引導,會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
如果您覺得傳統的識字小卡片效果不好的話,可以去百度上下載一個識字的APP“貓小帥學漢字”,有好多童話故事,還有漢字主題的冒險任務,課程生動形象,每天花費一點時間陪孩子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好多家長都說孩子很喜歡。
0-3歲是寶寶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良好性格培養的最好階段,相對于寶寶早教機早教書這些的話,我更選擇帶寶寶上早教中心,這樣一來能讓寶寶多跟小朋友接觸,從小就培養活潑開朗性格,二來早教中心老師比我們對寶寶心理更理解,知道如何引導寶寶學習或自理獨立,我寶寶一歲九個月,就是在華夏愛嬰早教中心上的早教課。
自由選擇--讓我自己做
孩子不喜歡被父母或老師人為地規定,渴望自己選擇不同的事物和行動。這種自由選擇,使我們能看到他們心理的需要和傾向。只要有機會,而且保證大人們不去干涉他們,他們總會選擇一些自己偏愛的東西,哪怕只是一把小尺子,他們也會玩得不亦樂乎。
有些孩子在家里,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主的份兒,小到晚餐吃什么,該看什么電視節目,大到是否參加培訓班,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孩子總有事不關己,無權過問的感覺,因而,他們的童年可能并不像成人所想象的那么快樂。正因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快點長大,做自己喜歡的事。讓孩子們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他們形成樂觀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父母在大多數事情上不能不做主。讓孩子自由選擇,并不意味著他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選擇需要做并且是正確的事情。但有些事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比如聽任孩子畫白馬而不是畫花草。當然,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應該讓他們自己決定更重要的事情。
\"請不要命令我,讓我自己做。\"聽到孩子的吶喊,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可輕易去干涉他們的選擇,不要總是以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處的,其實孩子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會去不厭其煩地花費精力去做。如果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那只能給他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他們也得不到快樂。
3歲孩子教育重點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里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么,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游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游戲,自己編一下游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游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筑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復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后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后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復,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并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贊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于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么厭學情緒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
獨立性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后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么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愿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于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教育的注意事項和方法。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