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5-15 05:42:38作者:網絡
一、 0-3 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所有基礎的奠定 , 在嬰幼兒時期的效率是最高的。難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 : “人生的頭 3 年勝過以后發展的各個階段 , 勝過 3 歲直到死亡的總和” 。 2002 年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孩子特別會議確定了三項主要目標 , 其中二項是“每個孩子都毫無例外地應該擁有一個最好的人生開端” 和“每個孩子都應有機會充分發掘自身潛能” 。 聯合國孩子基金執行主任卡羅爾 . 貝拉米認為任何責任的政府和個人都應把早期孩子放在最優先考慮的位置。二、為什么說是黃金期 , 為什么這時的教育效率最高呢 ?(1) 從正常的大腦發育來看 ,3 歲以前大腦發育最快。出生時腦重量為 370 克, 此后第一年內腦重增長速度最快 ,6 個月時為出生時的 2 倍, 占成人腦重的 50%,而孩子體重要到 10 歲才達到成人的 50%。 可見 0-3 歲孩子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展的速度。(2) 從神經系統機能發展上說 ,3 歲前是人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人的大腦由大約 1000 億個神經細胞 ( 神經元 ) 組成。出生時大部分神經細胞就像一棵裸體的小樹 , 在出生后 2 年內 , 神經細胞迅速發育 , “根深葉茂” , 每個神經細胞都與大約 1 萬個其他神經細胞相連。每個神經細胞每秒鐘能向相鄰的細胞發送 11 個信息。由此可見 , 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交流次數之多是無法計算的。 而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這些聯系 ,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嬰幼兒生活中的經歷決定的。(3)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 年齡越小 , 發展越快。在 3 歲以下 , 特別是在 0-1 歲孩子的智能發展日新月異。學習能力是關鍵期的。關鍵期是指某種知識或行為經驗 , 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易獲得和形成的時期 , 錯過這個時期 , 就不能獲得或達不到最好的水平。學習的黃金時期是 3 歲以前 , 最好從新生兒期開始教育。 正所謂教育從零歲開始 , 人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的效果 , 已通過種種實驗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當前 0-3 歲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 、 0-3 歲早期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前不久 , 北京市 0-3 歲孩子早期教育研究課題組 , 考察了 0-3 歲孩子社區教育的狀況 , 分別調查了北京市 13 個區縣 22 個社區 268 名 0-3 歲孩子家庭。調查結果顯示 , 目前 ,3 歲以下的孩子入園及受教育機會比較少 , 很多 3 歲以下孩子的入托 , 很多家長主要是想解決照看問題 , 并沒有放在教育上。 0-3 歲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在被調查的社區家庭中 ,95%以上的孩子是由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保姆看護的 ,由于 0-3 歲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養育中成長的 , 家庭養育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在被調查的家庭中 ,100%的家庭需要得到早期教育指導。 “挖掘孩子潛能始于零歲”的觀念成為多數孩子家長的共識 , 由于現在多是獨生子女 , 父母在孩子的問題上輸不起 , 現代父母的文化層次越來越高 , 他們對待孩子的成長越來越趨于科學和理性 , 希望盡快尋求到簡捷有效的教養方式伴隨他們指導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長。再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他們沒有或很少得到孩子早期教育的指導 , 多數家長的育兒經驗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 , 一部分家長是從書本里得到一些方法 , 但對于自己孩子的適宜性差 , 效果甚微。因此 , 所有家長的態度都是鮮明一致的 , 他們強烈需要在居住的社區得到科學的、 可操作的、 多方面的早期教育指導 , 比如親子活動、 咨詢、講座、玩具圖書館、媽咪俱樂部以及網絡服務等。2 、 0-3 歲嬰幼兒的看護者教育素養普遍偏低(1) 早期教育不足多數孩子看護者沒有受過基本培訓 , 多數老人是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帶孩子 , 而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層次偏低 , 基本上不懂得應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早期教育 , 他們多數是以照顧孩子生活為主的保護角色出現在孩子面前的 , 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發育 , 對孩子的成長階段的特點不夠了解 , 因此也談不到有目的的指導和訓練。 有文化的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了解方法基本上是從書刊、媒體上略知一二的。目前城鎮地區有不足 10%的孩子家長有機會利用雙休日帶孩子去一些早教機構接受訓練和指導 , 參加一些親子活動 , 這種方式的費用是比較高的。由于看護者教養方式的不得當和不科學 , 造成孩子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令人擔憂。例如 :2歲孩子還叼著奶瓶喝水 ; 多數家長怕孩子磕碰 , 剝奪孩子爬的權利 , 一部分孩子 2 歲了仍然不會爬 ; 過多保護造成孩子動作發展遲緩、 性格孤僻 ; 零食過多、 甜食過量以及偏食 , 造成孩子成長中過早地出現了肥胖或營養不良 ,, 父母對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大大超出了教育投入。所謂教育投入是指對孩子成長發展中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程度 ,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關注程度很高 , 期望值偏高 , 并不等于他們對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高 , 例如 : 雖然家長都會保證有一定時間陪伴孩子 , 有近 6 成的家長能做到每天陪孩子玩 3 個小時以上 , 但他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和交往 , 不知道這一年齡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游戲。因此 , 他們只是一味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 對孩子精神上的支持、鼓勵與幫助很少。只是盡到看護者的責任 , 沒有盡到教育者的責任。(2) 早期教育過度制造神童。有些早期的方案提出的學習內容與孩子心理發展規律不符。早期教育有個度 , 如格賽爾雙生子爬梯實驗 , 潛能的開發是有原則性的 , 是在嬰幼兒身心可接受的范圍內 , 不能拔苗助長。3 、 0-3 歲早期教育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待進一步加強通常托班的就是小班的簡化。 抹煞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和差異 , 一視同仁 , 這使些孩子的教育實效性較差。因此 , 應從幼兒園環境創設、作息時間安排工作 , 飲食、時間安排、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都應為 0-3 歲孩子著想 , 突出他們的年齡特點 , 關注這一弱勢群體。4 、 0-3 歲早期教育呈現貴族化的現象要為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用力 , 為平民化的早期教育 , 辦人民滿意的 0-3 歲早期教育。
一、在3歲前,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建立依附關系的人,而不是培養適應能力。 每個母親,初為人母時,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是惶恐的。不僅僅是出于對這個小孩的愛,更出于對我們人類發展的不了解。自己的生命開始和另外一個生命捆綁在一 起,還沒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就要去對另一個生命負責,這是一種壓力。有些媽媽在這樣的黑暗中看到成長的那縷曙光,看到自己要去的那個方向。可也有媽媽 開始退縮,開始放棄母親的權利和職責。 我見到很多讓老人主導或者阿姨帶孩子的媽媽,她們推諉的原因各色各樣。無非經濟、家庭矛盾、自身的身體等等原因。我尊重這些媽媽的選擇,也理解個中的不 易。只是面對這些孩子時,我的心情會很難過。金子般重要的三年啊。佛家說因果,“凡人怕果,菩薩畏因”,等孩子到某一年齡的時候,你想改變那個果,是很難 很難的,需要種下更多的善因,才能結出善果。 3歲前的孩子,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里,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體,他都不會使用。他先要綁定一個人作為他的鏡子,在這個鏡子里他看到這個世界看到自己。如果這個時候和孩子的綁定關系沒有做好,這個孩子長大為成人之后,也會在人際關系中去尋找被綁定的人。 通常,孩子會選擇媽媽作為那個對象。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媽媽會在孩子3歲前覺得失去了自我,被捆住手腳沒有自由的原因。但請你堅信,這個過程是孩子必須 的,也是短暫的。好好享受這段時間,給夠了,孩子就能很好的與你分離。你和他一起,用愛用欣喜用無限的好奇相處,這種綁定將是你一生值得回憶的一段溫暖歲月。二、在3歲前你所做的一切,無法立刻看到效果,他緩慢釋放在整個人生中。 有的人看了上一條或許要說:“沒那么嚴重吧,我們家小區很多孩子都是老人24小時帶的保姆帶的,個個陽光燦爛身體健康。該走的時候走該跳的時候跳。3歲 前又沒有記憶的,也不學東西,反正是長身體,沒關系的。” 好吧,我無法用你肉眼可見的答案來說服你,作為專業老師的我們是可以憑氣場感覺來感受到那個孩子的狀態,可這又是很難言表的。 教育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可前者的時間長度遠遠要超過后者,在這個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等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樣叫做人。于是我們轉向更容易看 出來好壞的做事,教孩子學會一些技能,展現一些才華。我們的教育已經培養了太多技能專家,太多爭取榮譽的機器,卻少有人將自己的使命尋找到,用內在的力量 去完成深入靈魂進入骨髓的使命。3歲前,6歲前,就是這樣一個無法迅速看到結果,卻極其重要的培養內在力量和彈性自我的時刻。那個主要撫養人的內心要有很 堅定的理念和對教育的了解才能守得住。三、在3歲前,孩子需要的是身體感官感受,而不是思考。 3歲前孩子是圖景化學習,應該將孩子的發展能量用于行動而非思維中。這一條規律,對于目前急躁的中國社會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這個思維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知識,他是更廣義的,包括講大道理,講孩子沒有通過他自身體驗無法理解的那些抽象詞匯形成的大道理。 比如“這個東西里面有添加劑,吃了會身體不好”,什么是添加劑?如何不好法?這些都是孩子無法理解的,他聽到這個話后的第一反應是嘗一下。那該怎么辦? 成人用行動決定,這是家庭中的權威感,媽媽不買,孩子自然就吃不到。講大道理的教育、用暴力控制孩子的教育、怕麻煩而給孩子無限制自由的教育都是一樣的, 是偷懶教育,是成人沒有辦法的一種能量宣泄。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失去嘗試的勇氣,嘴巴里說的都是一套套的道理“這樣危險的”“弄到水要著涼的”“寶寶好孩子不跳的”……面對此,我只能深深的嘆氣。在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大傷害的前提下,3歲前讓孩子自由的探索實在是太重要了。四、在3歲前,孩子需要的是你可靠的愛,而不是過多的物質。 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們穿得越來越漂亮,手上的玩具也越來越新潮。可我耳朵里經常聽到的聲音還是“我家有這,你沒有吧”“我讓我媽媽買一個,哼”。人類的欲望是最容易膨脹和升起的,而且越快滿足越容易失去滿足感,靠外在物質的滿足沒有止境。 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孩子內在的愛得到的越充分越自然,他對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媽媽送的禮物能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卻無法代替缺失的陪伴和母愛。恰恰相反的是,在物質上能夠控制住,用心生活,用心關愛孩子的家庭教育,最能滋養孩子的內在。減少物質的給予,增加精神的交流。五、在3歲前,孩子是依靠自身強大的吸收和模仿能力來學習,我們無處遁形。 中國俗話說3歲前的孩子是沒有記憶力的,這也使得很多人覺得3歲前只要把孩子身體帶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孩子都不懂的。如果真是這樣,大自然的進化論就太可笑了,白白消耗三年的精華時光,作為高于動物的人類,難道真是這樣低能嗎? 實際上,這三年對于人類來說,上天賜予了最神奇的寶貝,就是超強的感覺器官,這使得我們具備了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你是否發現,兩歲左右的孩子學習說話不是 當時立刻學會的,而是每晚的自言自語和反復吸收模仿中學會的。同樣的,孩子對其他事物的理解和學習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 更為神奇的是,當你很想休息推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更粘著你,似乎他讀懂了你想推開他的心思而不愿離開。我時常建議全職媽媽們不要請阿姨,我們的身體越 來越懶得動,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會影響孩子也會使得孩子過于自我中心。如果媽媽們常常閑的沒事情做,孩子就會“媽媽!媽媽!”的呼喚你,以填補你內心的無 聊。而當媽媽真的很忙碌,告訴孩子我在做什么,你可以等一會兒也可以來和我一起做,孩子常常就會同意。這就是因為孩子強大的感覺器官能觸及到我們的內在, 我們所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我們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喜歡家里帶孩子的那個人的某個方面,那就不要讓他帶你的孩子,因為孩子遲早也會具備這點。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個特質,那就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努力修行改進,否則孩子無法避免這樣的輪回。六、在3歲前,孩子有成為一切可能的機會,你需要做的就是成長你自己。 所有的教育都將是自我教育,我們無法改變他人,除非他自己內在想改變,我們只能提供適度的幫助和耐心的等待。 但我們能決定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愿意改變嗎? 我們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嗎? 我們自己的人生將要走向哪里? 我們的成長就是孩子腳下的那一塊基石,孩子將墊著這塊石頭,看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