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14 21:37:49作者:佚名
民族教育得到“優先重點”發展。自治區堅持在事業發展規劃上優先謀劃,在財政資金上投入優先保障,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安排,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發展。蒙古族聚居地區已基本普及了學前蒙漢“雙語”教育,民族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主要指標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少數民族受教育規模和程度實現歷史新高。
以招考制度改革為“龍頭”,帶動重點領域突破
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全區堅持“龍頭引領、重點突破、統分結合、內外聯動”抓改革,推動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進一步激發了教育活力。
宏觀戰略完成新設計。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根本標準,2014年以來牽頭制定《內蒙古自治區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改革方案或實施意見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中考改革最新方案,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立柱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形成了系統完備、銜接有序的宏觀戰略設計。實施中考“分招”政策,自治區示范高中分招比例已超過50%,“名校”的擇校壓力得到緩解,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均等化。高考錄取實施“動態排名、精確定位”,打造陽光招生模式,實現了從填報志愿到錄取結束的過程公開、機會公平、結果公正。
校園足球改革取得新成效。作為國家唯一的足球改革試點省區,全區校園足球工作在組織領導、賽事安排、經費保障等方面實現“七個率先”,每年完成比賽近萬場、參賽隊員超過6萬余人次。
教育開放邁出新步伐。全區堅持以俄蒙為重點擴大教育開放,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著力推動國內區域合作、校地合作。全區有23所學校接收來自40余個國家的留學生2800余人。內蒙古大學與俄羅斯卡爾梅克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設立了對蒙職業教育培訓基地。自治區政府與吉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開展校地合作,并對區內高校相關學科建設形成輻射效應。全區高校還與蒙古國聯合建設蒙藥制藥廠、蒙藥實驗室,擴大了教育對外合作范圍。
以教育惠民舉措為“抓手”,促進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內在要求。全區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共享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的新期待,從經費保障、資助體系、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方面打出了促進教育公平的“組合拳”。
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2016年開始建立以“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統一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鞏固完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機制、鞏固落實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為主要內容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并將民辦學校納入經費保障范圍,實現了教育經費可攜帶。自治區將寄宿生住宿費補助政策擴大到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中考改革最新方案,國家“兩免一補”政策拓展為“兩免兩補”。對民族學校按照雙語授課學生人數和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的10%增撥公用經費補助。2013年至2017年全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共投入151.6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