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8-30 15:32:23作者:佚名
恩愛的老夫婦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張有禮看著自己八十壽辰時與學生們的合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曼媛
圖:廣州日報記者 施忠清
后天就是教師節了,97歲的張有麗提前收到了學生們的節日祝福。
張有禮是東莞市阮永小學最年長的退休教師,該校是東莞市至今仍在登記建檔的最古老的小學,每個月,一群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教過的學生,其中不少已年過八十,都會和她聚在一起,回憶這段難得的師生情緣。
出身官宦世家的才子張有禮,從教四十載,不僅教出了世界各地的眾多學生,還與同樣97歲高齡的丈夫譜寫了一段甜蜜的百年愛情故事,兩位老人風雨同舟、相互扶持,攜手走過了73個春秋。
40年執教生涯中最年長的學生已逾80歲
8月26日,東莞市莞城阮涌小學舉行建校115周年慶典,97歲的退休教師張有禮應邀出席。當看到張有禮老師時,全校師生無不豎起大拇指,并請她合影留念。此時的她,已經成為學校的“明星”。張有禮有些激動,與每個學生握手時,始終緊緊握住她的手。
“媽媽和學生之間的真愛,真的是密不可分。”張有禮的大女兒葉小秋說,媽媽當年的學生,如今很多都七八十歲了,但過了這么多年,她還是能認出自己的學生。今年莞城阮永小學校慶期間,張有禮的學生還從美國、香港等地趕回東莞看望她。不僅如此,現在每個月,張有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教過的學生,年紀最大的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還是堅持要請張有禮和學生聚聚,聊聊師生情。
1949年,張秀麗從中山大學畢業后,經朋友引薦進入東莞市阮永小學當語文老師,她也是當時學校里學歷最高的老師之一。在丈夫葉竹懷眼中,張秀麗很重視這份工作,相當負責。雖然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但張秀麗卻很少曠課。由于她經常帶藥來學校,被調皮的學生發現,他們給她起了個外號叫“病貓”。張秀麗并不以為意,下班后堅持到學生家訪。由于家訪時間長,家里的孩子常常要等她回家,餓著肚子給他們做飯。
張秀麗教學質量很高,經常被選為代表到外校講公開課,曾任教于東莞市阮永小學、東莞市中心小學、東莞市新沙小學、東莞市第二中學(現東莞市玉蘭中學)教師,直至1981年退休。調到莞城二中時,學校缺少英語師資,因為她是中山大學的高材生,就安排她教英語,沒日沒夜地鉆研英語。1981年張秀麗退休,但不久又被學校返聘,一直工作到1989年,才正式退休。
“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真誠,讓她與學生和家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葉竹懷說,現在很多學生和家長在街上見到她們,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詢問她們近況。
山城茶館里的永恒愛情故事
1921年,張有禮出生于廣州的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朝廷高官,她從小性格文靜嬌小,但外表溫柔內心堅強,學習刻苦,從不讓父母擔心,后來,張有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成為尖子生。
葉竹懷出生于東莞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在東莞北區修建了一棟別墅,是當時東莞最高、最豪華、最西式的別墅,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東莞最具代表性的標志性建筑。初中時,葉竹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州光亞中學,因為成績優異,葉竹懷在光亞中學的學費大部分來自東莞市“明倫堂”獎學金。高中畢業后,他又順利考入中山大學法學院。
張有禮比他小一歲,后來因為同是校友而相識,相知、相戀、走到一起。談起幸福的婚姻,葉竹懷夫婦總會提到一個地方——廣東韶關樂昌坪石鎮。因為在那里,他和妻子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愛情時光。
70多年前,中山大學從廣州遷至韶關樂昌縣坪石鎮。當時,葉竹懷經常跋山涉水來到河對岸的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并在坪石鎮的一家茶館里結識了妻子。2000年,兩人終于走到了一起。同時,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在茶館喝茶也成了兩人共同的愛好。
他在手術室外等待她安全回來。
近日,記者跟隨張有禮小兒子葉菁走進管城一所小院。張有禮和葉竹懷正悠閑地漫步在石板路上,邊走邊聊。不過葉竹懷老人步履矯健,張有禮老太太也精神抖擻,兩人看上去都八十多歲了。
他們走路的時候,每到臺階處,走在前面的葉竹槐總會放慢腳步或者停下來等待,張有禮過來的時候,他就會伸出左手,握住妻子的右手,這樣他們就能借助妻子的力量爬上樓梯。
葉靜告訴記者,母親張有麗曾因中風、冠心病等多次接受手術,因此,過去很多事情她都難以記得清楚。但直到今天,有一件事,母親還記得清清楚楚,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九十年代,爺爺奶奶生病,急需用錢,母親在東莞教書,照顧孩子,在廣州打工的父親和奶奶一起生活,為了補貼家用,他偷偷去賣血賺錢東莞市玉蘭中學,賣血站會把收據裝在紅包里寄到奶奶家。奶奶見父親經常送紅包,便起了疑心,讓葉靜的姑姑偷偷打開其中一封信,打開之后,看到信封上沾滿了血跡。當奶奶從獻血站接到獻血收據時,她心痛得哭了。當奶奶把這件事告訴我媽媽的時候,媽媽也很感動,這件事也進一步增進了父母之間的感情。
如今,父母雖然年事已高網校頭條,卻更加關心對方的身體健康。“家里只要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會分享。”葉靜說,只要有一方身體不適,不管怎么樣,他們都會分享。不管同意與否,另一方都會堅持陪在生病的一方身邊,哪怕另一方需要進手術室做手術。有一次,母親因冠心病住院做心臟支架手術,無論兒女怎么勸說父親,他都堅持在手術室外等候,直到看到母親平安出來。
許多家庭成員
繼承衣缽成為一名教師
“受妻子的影響,我的大兒子葉天流、女兒葉小秋也相繼加入教師行列。”葉竹懷老人笑著說。不僅如此,他的孫女尹琴琴也在東莞市一中任教。
“當老師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尹琴琴說東莞市玉蘭中學,自己從出生到小學畢業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奶奶的影響很大,奶奶當過語文老師、英語老師,不僅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也十分關愛。“奶奶經常到學生家里串門,遇到學生或者學生家庭有困難,她都會盡力幫助他們到底。”據尹琴琴回憶,奶奶家的學生聚會,一定會邀請她參加。琴琴的媽媽葉小秋說,女兒上幼兒園、小學時,無論父母多忙,總會抽出時間步行到幾公里外的學校接女兒回家,風雨無阻。
張有禮和她的很多學生都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如今她的孫女尹琴琴也以此為目標,希望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也能收獲這樣深厚的師生情誼。
喜歡用微信和子孫聊天
兩位老人的客廳里堆滿了各種書籍、報紙。
“客廳是我和丈夫最主要的消遣場所,看書、看報、看電視……這些都集中在這里。”葉竹懷先生強調,雖然現在眼睛有些模糊,但借助放大鏡,還能正常看書。“看書能讓我增長見識,同時也鍛煉大腦。”葉竹懷先生說,通過新聞,他能獲得更多的信息,了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
為了讓老太太看新聞更方便,2014年5月11日,也就是母親節的前一天,她的兒子葉菁特意給張有禮準備了一份禮物——一臺iPad。葉竹懷說,收到這份禮物,他和老伴非常開心。兩位老人開始學習如何操作iPad,以便用這個新工具看新聞。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現在可以在iPad上用微信和兒孫聊天,在iPad上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