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1-15 10:32:23作者:佚名
王忠的
今年高考,最受關注的學校恐怕不是探索素質教育的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也不是像河北省衡水中學那樣的高考“涼校”。作為一所“超級中學”,卻是安徽山區的小鎮毛灘。工廠中學。毛坦廠中學沒有耀眼的高考成績單,但卻以辦學規模大、教學成果穩定、對周邊社區影響深遠而聞名。今年,類似《毛坦廠中學最后一課》的網絡直播將輿論的狂歡推向了高潮。
發現毛坦廠中學及其培養模式的短板,無疑是對教育的“正確”認識。這所學校最正面的媒體形象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考生們一日三餐簡單而美味的鏡頭。這部紀錄片讓外界發現了毛坦廠中學,人們立刻從欣賞美食轉向批評毛坦廠中學的教育模式。然而,除了規模較大之外,毛坦廠中學還有什么“優越”之處呢?并不真地。在我看來毛坦廠中學紀錄片,它只是分布在中國農村地區的一所普通高中。
毛坦廠中學的老師們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教好高考的學生,努力讓他們考上好大學。這所學校的考生中復讀生占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很多都是農民的孩子。他們的家人愿意出錢復讀毛坦廠中學紀錄片,這本身就體現了對高考的一種信任。除了通過高考獲得更好的未來,來自普通家庭的考生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在這里,“素質教育”是一種奢侈,因為除了高考,考生找不到其他條件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這其實是“縣城學校”以及農村地區普通高中的普遍現象。自主招生、出國留學等升學方式,對于家庭經濟有限、眼界有限的考生來說網校頭條,意義不大。慶幸的是,還有高考制度。然而,由于高考的競爭目標從“考上大學”轉變為“考上名校”,像毛坦廠中學這樣的高中越來越被邊緣化。雖然學校規模很大,但毛坦廠中學很難培養出一批批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被第二學位錄取的學生比例最高。這實際上意味著高考對這些考生命運的改變有限。
盡管如此,人們仍然相信高考,因為如果不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就可能被命運改變。去二流學校并不會讓考生脫穎而出;但考不上大學無疑會增加學生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是很多家庭愿意讓孩子重新參加考試、再嘗試的內心動力。當優質中等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一流中等教育資源僅限于大城市時,這些農村中學的任務就是輸出普通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為他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在沒有“超級中學”的時代,毛坦廠中學或許會做得更好。是安徽省六安市首批市級“示范高中”之一。周邊地區的學生無需前往大城市即可享受相對優質的高中教育。近年來,此類中學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少數優質本地學生被城市教育資源吸走,而鄉鎮教育投入有限,辦學舉步維艱。讓他們跟上“更加素質化”的教育改革方向。 。毛坦廠中學之所以招收這么多復讀生,無非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教育公平的目標主體一般不是最優秀的學生,也不是最差的學生,而是出生在普通家庭的普通學生。像毛坦廠中學這樣的學校,擔負著培養普通學生的任務。他們的培養模式雖然存在種種缺陷,但至少滿足了普通人穩定階級地位、提高地位的需要。不顧社會現實去嘲諷毛坦廠中學也許是殘酷而輕率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代表著教育公平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