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18 11:22:47作者:佚名
饒宗頤1917年出生于廣東潮安,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80余年。與錢鐘書并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他通古今,博學一切,在學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30年秋,14歲的饒宗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潮州金山中學。在當時的潮州,考上晉中就相當于被“養”了,享受了禮遇,但他在學校總感覺“沒吃飽”。不想浪費時間網校頭條,只讀了一年,他就輟學回家自學。他日夜沉浸在“天霄塔”里,這是他家族幾十萬人的藏書樓。 “學習是一件文化大事,是學習古人的智慧。”饒宗頤說道。
“我家曾經擁有四家銀行,是潮州首富。按理說,我似乎可以造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年輕人。但我注定要讀書,最后我成了一名學者”。饒宗頤曾在《求學經歷》中寫過《我的家人》自述。他高中沒畢業,后來當了大學教授。
1935年,饒宗頤19歲時,應中山大學校長鄒魯之邀,受聘為中山大學廣東同治圖書館編輯。兩年后潮州金山中學吧,受文學家詹安泰委托,饒宗頤開始在潮州寒山師范學院教授訓詁學和諸子學說。
由于當時的學生大多比饒宗頤年長,他們對這位21歲的老師非常懷疑,紛紛向校長提出抗議,要求更換老師。結果一節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聽得入迷,沒有人再提換老師的事了。饒宗頤開始了他的大學教練之旅。
“我的知識是受中山大學影響的。”饒宗頤說道。 1939年8月,中山大學聘請饒宗頤為研究員。當時廣州被日軍占領,學校被迫遷往云南澄江。饒宗頤決心前往云南,卻不料途中染上瘧疾,滯留香港。
1979年后,饒宗頤多次回到中山大學,被任命為學校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山大學首任名譽教授。 “在饒宗頤先生眼里,中山大學歷史系的特點就是不拘一格。”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中心高級研究員鄭偉明表示,饒宗頤曾多次說過,這種百家爭鳴、不限于一個人的學術氛圍,對老師和學生都非常有益。
饒宗頤與深圳大學也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 1984年潮州金山中學吧,饒宗頤應邀出席深圳大學中文系和國學研究院成立大會,并擔任國學研究院顧問并給學生授課。 1995年6月被聘為深圳大學名譽教授。去年7月,百歲老人饒宗頤專程來到學校,見證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關于人生哲學,饒宗頤曾提出“和解論”。他認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正確地安排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為此,要做到三件事:一是“天人合一”;第二,“物是物非物”;三是“悲、喜、舍”。
饒宗頤曾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意志永不磨滅,心卻自在流淌”,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和追求。 “我是一個古琴演奏家,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古琴,寫下了這兩句詩。長生不老,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服務和聲譽。”
關于饒宗頤的一生,有人說:“他有三顆心,第一顆心是好奇心,第二顆心是童心,第三顆心是自由,一顆心都比另一顆心高。”秉持這“三心”,饒宗頤執著地追求智慧,不為執著所累。
《中國教育報》2018年2月7日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