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2-18 10:48:32作者:佚名
老校友的五要素
2014年是成都烈武中學建校110周年。 110年的風雨歷程,承載了多少莘莘學子的夢想。你還記得老教學樓嗎?你還記得你曾經坐過的辦公桌嗎?你還記得以前的同學和老師嗎?成都烈武中學建校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現已啟動。學校與華西都市報聯合推出《烈武回憶》系列報道。歡迎您撥打96111講述您與烈舞的故事。烈屋永遠是您溫馨的家,熱忱歡迎您常回家看看。
60年前,他們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 60年后,他們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成都獵物中學31班的學生。因為10年前的一個承諾,“在烈武中學110周年校慶之際,讓我們再次相聚”。昨天,來自重慶、綿陽、沉陽的烈武中學31班的6名老同學回到了母校。
當他們站在校園張烈武雕像前合影時,不禁感嘆:“雖然已經看不到60年前學校的影子,但當你走進校園時,你想回家。”據了解,31班的安排是按照當時初高中的統一安排(春秋兩期招生),共有54名學生,其中不少是從其他學校考入五中的。地方。家住夾江的學生,每次回家都要花上三天時間;有些學生家庭貧困,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有些學生只有去學校才能保護他們唯一的一雙草鞋。會穿。即使條件如此困難,班里的學生也全部考入了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大學。他們中有第一代計算機研究專家、法學家、野外勘探工程師、全國勞動模范……
“我們在烈武中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為我們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了基礎。”老校友李偉全說。
“老師不需要說教,他會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告訴你什么是愛國主義。”老同學高紹先回憶道。
他們懷著對母校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從異地相聚到60年前學習生活的地方——馬鎮街成都烈武中學初中。這是他們生命的開始。
人物:高紹賢,79歲,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現西南政法大學)
1985年至1990年任西南政法大學院長,并受聘政府參事。 79歲高齡,精神狀態良好,仍擔任重慶仲裁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如果仲裁遇到“難題”,他也會出面提供支持。高老一生都在為習近平工作。他是法律界的知名人物。四川大學法學教授龍宗智等多位知名法學專家都是高紹先的學生。
高中畢業時,他原本想報考體育學院,但歷史老師徐子新極力鼓勵他報考外交學院。按照當時的專業設置,外交屬于政治、法律范疇。最終,高紹先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學。 “當我收到錄取通知書時,我非常失望。我不知道法律是什么。”進入大學后,他明白西方國家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他們建立了良好的法律秩序來維持其運轉。他逐漸認識到,法律是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工具。他愛上了法律,并畢生致力于法學教育和研究。
人物:李偉全79歲畢業于成都工學院(現四川大學)
60年后的今天,李偉全仍能清晰地背誦化學老師易朝軒教授的元素公式——“鉀、鈉、鈣、鋇、鎂、鋁、錳、鋅、銅、砷、銻、鉍、釩、銀、白金。” “與傳統的元素周期表背法不同,易老師教的方法是按照反應強弱排列的,比較實用,我用了這么多年成都列五中學初中部,所以記得很好。” ”
李偉全說,化學老師嚴謹的治學精神深深地啟發了他。高中畢業后,他報考了成都工程學院,選擇了化學工程專業。 1958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核工業工作,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去。我參加工作的頭幾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國家核工業建設正處于較為關鍵時期。不僅生活條件艱苦,而且生產和建筑材料也匱乏。每年難得回家一次,“當時我就跟家人說要去蘭州打工,但實際上距離蘭州還有2000多公里,好在家人都很理解”我。 ”
人物:羅世華畢業于沉陽師范大學(遼寧大學前身),享年78歲
羅世華報考了沉陽師范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在成都石獅中學任教,并擔任學校辦公室主任直至退休。羅世華說,正是在烈屋的學習經歷,讓他立志要做一名敬業的教師。
“當時,烈武中學的教學樓被認為是成都最好的之一,還有實驗室、音樂室、圖書館和宿舍。”羅先生回憶說,在讀書之前,他就聽說這所學校的老師有特殊的技術。班主任劉四的地理課上總是有驚喜。劉老師特別擅長反手抵著黑板畫地圖。隨時一揮手,黑板上就會出現中國地圖,名山大川的位置就能輕松找出來。學生隨便命名一個區域,他就可以反手背對黑板,畫出該區域的輪廓。學生們對此印象深刻。
羅老師認為,烈武中學取得的諸多驕人成績與學校一貫重視的“雙基教育”密切相關。在培養學生方面,學校狠抓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此外,學校對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有嚴格的要求:“業務熟練”和“基礎扎實”是評價教師的重要標準。學校始終用“德”和“事業”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向學生灌輸“科教興國”的學術理念,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1954年,羅先生班上90%的學生考入名牌大學。 “我認為教師是一所學校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因為教師支撐著整個學校的發展。同時學校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不斷更新、傳承歷史,創造未來。”
人物:黃成軍畢業于西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前身)76歲
黃成軍是31班年齡最小的學生,在他眼里,烈武中學是父輩們度過青春和激情的地方。其叔父黃素芳是同盟會派來聯絡會員的四川聯絡隊負責人。 20世紀初,黃素芳擔任烈武中學第一任校長時,將學校作為1911年四川革命的總根據地,發展同盟會成員。 “我舅舅把烈武中學作為四川發展黨員的總據點,在擔任校長期間成都列五中學初中部,一邊注重教學一邊開展革命工作。當時,烈武中學在學生教育和革命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發展。”黃河談起父輩的革命學術事跡時,依然充滿激情。
早在20世紀初,學校就開始開展新的研究。教學課程突破了傳統的八足作文,開設了自然科學、數學等新課程。邀請了當時成都的知名人士擔任教師,吸引了多個區縣的學生報名。
人物:易成桂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現四川師范大學)78歲
在烈武讀書時,易成桂一直是班上個子最小的男孩。做壞事的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易小貴”。不負盛名,易小貴是“小孩子卻是大孩子”。除了語文、數學、物理之外,高中所有科目他都表現得“輕松”,沒有任何壓力。唯有歷史課,“一開始我對歷史從來不感興趣,為了給學生制造壓力,歷史老師經常在下課時進行突擊考試,有一次我只考了59分,我很不高興”。后來我又感到羞愧和內疚。”這是易成貴高中時記憶最深刻的老師,因為老師總是把歷史講成生動的故事,因為老師“迷住”了他,讓他知道生活不應該太輕松,他應該時刻保持警惕。
易成貴說,烈武時期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學校的飯菜是他一生中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因此,當時就有這樣的主張:少吃多吃蔬菜。周運興同學是成都人,家庭比較富裕。每逢節假日,他就會和幾個玩得好的同學一起過來吃吃喝喝,號稱“打土豪”。
人物:李忠賢,78歲,畢業于重慶大學地質系
在東北生活了幾十年后,他專程從沉陽回到了母校。 “我一生都在尋找礦藏!”李忠賢說,他上高中時,一些勘探專家來學校講學,告訴大家勘探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性。當時正值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所以我決定報考地質勘探專業。高中畢業后,我考入了重慶大學地質系。
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地質部。當時他很不高興:“我明明是想去前線勘探礦藏,怎么能坐機關呢。”幾年后,遼寧省成立了地勘局,李忠賢毫不猶豫。選擇到遼寧工作,他有幸親臨一線。
“高中的時候,我就覺得去野外探險不失為一種欣賞山水的好方式。”李忠賢說網校頭條,只有到了現場,他才體會到其中的艱辛。他經常在星空下下地干活,中午常常要吃涼菜配咸菜。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10年。但李忠賢表示,自己一點也不后悔這個選擇。當在鐵嶺首次發現“金伯利巖群(鉆石母巖)”時,勘察隊隊員們興奮地擁抱在一起,大聲歡呼。“為國家奉獻,是我們的責任!”李忠賢說道。
王恒、雷強、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歡、張雷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