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1-12 11:28:00作者:佚名
憑祥中學是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前身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敖州書院。 1902年萍鄉中學,由清末翰林溫庭士倡導設立新學堂,改名為“憑祥書院”。 1906年,更名為“憑祥中學”。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化公立學校之一,也是全國首批獲得推薦資格的九所中學之一。其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被譽為“贛西文化基地、瀘水知識搖籃”。 1963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一批重點中學之一。 1991年被列入“中國名優中學”。 1995年榮獲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稱號。
學校先后榮獲“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國家傳統體育工程學校”、“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現代教育先進單位”等稱號。科技示范學校”、“江西省教育科研基地”、“江西省綠色學校”、“江西省安全文明學校”、“江西省中小學和諧校園”中專”等省級以上榮譽60余項。
曲徑通幽的萍鄉中學
憑祥中學現占地320畝,環境優雅,布局合理,規劃科學。人文景觀錯落有致,古樟翠柏遮天蔽日,曲徑通幽,四季鳥語花香,人文校園、生態校園的理念隨處可見。現有教學班56個,學生3000余人,在職教職工282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112人,省部級勞動模范5人,省學科帶頭人8人,國家級骨干教師5人。 。 、省級骨干教師35人,研究生66人。學校設施齊全,達到國家一流高中裝備標準,現代教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擁有一流的教學樓、高標準的實驗室以及集電教、資訊、圖書閱讀于一體的科技館。還設有一流的多功能報告廳、電子備課室、電子閱覽室、全數字演講室、塑膠田徑場等。還有獨立的藝術、音樂樓和體育館。還有天文觀測臺、校園信息中心、電教雙向控制系統等現代化設備。這些一流的軟硬件設備為學生的騰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百年平中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政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倡導教育科學研究,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高考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歷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培養了多名北大、清華學生和青年大學生。 2009年,馬一鵬同學被推薦到清華大學。 2010年,熊維嘉同學以649分獲得該榮譽。獲得市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
近年來,學校通過改革選拔培養方式、聘請外籍專家講學、組織學生進入清華北大實驗室、赴日本交流等方式,在學科競賽中取得了豐碩成果,曾多次在全國奧運會比賽中獲獎。現有180多名學生獲得國家三等以上獎項。僅2009年,學校楊正偉等34名學生在全國高中應用物理競賽、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熊維佳等30名學生在全國英語能力和聽力大賽中榮獲一、二等獎。 ,三等獎;韓英、胡賓陽、張天翼參加江西省英語口語及口語能力電視大獎賽并獲得團體一等獎。特別是青少年信息學已成為全省領先學科。繼2006年有兩名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2007年有三名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后,馬一鵬、盧振鵬、王天一、李一健四名學生于2008年獲得全國一等獎。2009年,盧振鵬、楊雙銳獲得全國一等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級(組)一等獎。其中,呂振鵬還入選了信息學奧林匹克全國冬令營……
學校特色活動獨具特色。在江西中小學中率先開展無線電測向運動,成為北京以外唯一一所“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基地”學校。這里的學子逐漸在世界舞臺上閃耀:有中央電視臺《三星情報快報》周冠軍、國家級發明專家、日本岡山論世界環保的科技明星、北京科技大學第29屆。這里有奧運火炬手,還有一大批立志考入全國知名大學的有志青年……
憑祥中學以德創先
學校以全面貫徹教學政策、重視素質教育而聞名。我深深體會到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平中校友劉斌同志所說的“以德育人是根本,因材施教是通則”的精髓。
當前,學校堅持“求德育人,因材施教”的辦學宗旨,提出“現代化、高質量、特色化”、“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新辦學目標”。更新辦學理念,強調“市場生存意識、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人才品牌意識、名校名師意識、改革創新意識”。實行“一養多”的辦學新模式。
學校教師高度重視“修身”,具有強烈的“以學生為中心”意識萍鄉中學,始終走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前列。順應時代要求,我們率先采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服務教學。多媒體、校園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得到廣泛應用。連續承擔教育領域“系統工程研究與試點、高中新課程實驗、電教教材評價研究”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在全國各類期刊和出版社發表了大量各學科的文章和專著。
今天,學校秉承“勤奮、謙虛、堅忍、務實”的校訓,開拓新思路,實施新舉措,實現新突破,創造新輝煌。在工作要求下,創造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展示素質教育的典范,以務實的步伐和不懈的追求,建設綠色校園、書香校園、人文校園、活力校園、和諧校園、幸福校園,向學校以“現代化、優質化、有特色、市領先、省一流、全國知名、人民滿意”的辦學目標取得了長足進步。
贛西文化堡壘
百年來,憑祥中學培養了5萬多名優秀學生,其中兩院院士、中科院院士4人,少將軍銜以上將軍36人。它們遍布各大洲和大河兩岸。
其中,有名垂青史的革命愛國人士:黃中杰、羅云林、鄧振謙、張國樹、王綠水等;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有張國燾、陳紅石、蔡孟儉等;科學界有精英:著名的物理化學家和學術部門的成員。 (院士)吳學舟,自然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專家,彭報院士,光纖通信專家、簡水生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專家嚴龍安,新中國第一代航天科學家李益民、核工業建設專家李日宇、小麥育種專家彭啟良、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博士生導師常暢等;政績突出的黨政軍領導人: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開封、新中國海關總署首任署長、海關總署原署長孔原中央調查部原農墾部副部長劉星,國家教委原副主任、省長劉斌網校頭條,昆明陸軍軍官學校原院長付泉鄧少將等;有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彭康、于德遠、孫德倫,以及知名大學的校級領導林增平、胡國根、楊占儒等;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的杰出人物:心理學專家、博士生導師楊新輝,詩歌專家、博士生導師陳良云,作家、劇作家鐘潔英,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黃海懷,音樂家、劉天朗教授、藝術家、博士生導師鐘瀚,運動員李大培、肖志云、王大仁、歐陽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