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2-25 20:57:54作者:佚名
在南昌的眾多中學中
五所中學已成為近代歷史的見證者
這些學校不僅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它被更多的見證
幾代綠色歲月
好吧,您的綠色歲月
他們住在哪里?
南昌市榆章中學
從:109 年(1907 年至今)。
前身: 玉章館
校訓:誠實、簡單、力量
亮盲歷史
1907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南昌市半步街福音堂開設了一所小學,取名為“玉章北關”。早期,只招收男生;
1909年,學校遷至南昌市德外下河街關帝廟旁的一所房子(今下政街發電廠后方),并更名為“南昌高中、初中”;
1911 年至 1912 年間,衛理公會籌集資金購買了 200 多畝土地,其中一部分與寶陵女子中學(南昌第十中學的前身)舊址交換,開始建造校舍。1913 年,學校由觀帝寺遷至豫園街徐府,從此成為一所正規中學。
1915 年,校址遷至北潭景甲三樓。同年,美國退休教師瓊斯女士在臨終前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產捐獻給教學樓的建設,教學樓于 1916 年完工,命名為“瓊斯樓”。
(瓊斯大廈在上世紀 90 年代已經被毀,這張照片顯示了新的瓊斯大廈)。
1917年,學校由景嘉樓遷至現址,同時將“南昌高中、初中”更名為“南昌私立玉章中學”,保留了原小學。
由于它最初是一所私立學校,學費比公立學校高,而且大多數入學的學生是來自富裕或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崇拜者。所以有這樣一句話:“玉章少爺,寶玲小姐,心源之子。
1935 年,即將離任的校長長孫威廉的家人籌集資金,在榆章中學校園內興建了一間新教室,該教室于次年落成,并命名為“長孫堂”,供附近的基督徒崇拜。解放后,教堂更名為“德勝堂”,又稱“德勝牧區”。
1952 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改為公立學校,并命名為南昌市第三中學;1958年,更名為南昌市第七中學;1991年,經市政府批準,更名為南昌市榆章中學。
現在依然光輝耀耀
自1985年以來,南昌市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學校的高考成績一直名列全市前列,12年來,學校誕生了9名中考冠軍。
學校的高中教育和教學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近年來,學校以連年超過200%的比例完成市教育局發布的高考指標,本科生人數和錄取人數均居同類學校第一,并榮獲“南昌市普通高中教學目標管理一等獎”。
Yuzhang 的學校時光
@頂呀一把傘(來自百度貼吧)。
那些知名教師的特點:
語言:黃海濤,一般來說還不錯,但有時候生氣就煩人了。口頭禪:干得好!
數學:裴先音,說話喜歡翻舌頭,海拔有點低........最重要的一點:拖動!!卷中賊多!快說!
英文:Wang Tianli,昵稱 Gai Tianli,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死了,基本上每天都一表達....
物理:陳琳,最突出的是她覺得自己說話總是帶著痰,坐在前排的同學都怕她.........如果有一天她突然噴出
化學:楊金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穿梭泡泡和和同學一起騎駱駝),重管理、輕文學的典型代表
南昌市第十中學
起:114 歲(1902 年至今)。
前身: 寶玲女子學院
校訓:求實、求實、創新
亮盲歷史
1902年,美國衛理公會在南昌德勝門外的環丘街開設了第一所女子學校,并以美國基督徒鮑玲先生的名字命名了保齡女子學院。建校初期,只有幼兒園和小學,學生也很少,很多中國人聽說是外國人辦的學校,都不敢送女兒上學。
在他幫助女性接受新教育的使命中,她們應該擁有健全的人格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從而提升她們的地位。所以,寶玲的校訓是“不為人服務,而是為人服務”,刻有這句校訓的石頭至今仍留在南昌市第十中學的校園里。
1909 年,寶玲女書院開辦了一所中學,并改名為私立寶玲女書院,同時保留了學校的所有幼稚園和小學。
1910 年冬天,寶靈女子中學校園發生火災,校舍被毀。由于經濟拮據,寶玲女子高中租用了兩棟民房作為臨時教室。時任校長韓偉駒回美籌款,重建位于東豪街的寶靈女子高中(現南昌第十中學舊址),以美國女子高中的風情規劃美化,教學設備和生活設施在江西首屈一指。
1912 年辛亥革命后,社會氛圍逐漸開放,一些銀行家和地主開始送女孩上學南昌八一中學初中部,寶陵中學從開始時只有幾十名學生發展到抗戰后的七八百名學生。
當時的寶玲女子高中校園優美,生活舒適,很多學生都是豪門之女,被稱為貴族學校,俚語“寶玲小姐,玉章少爺”也是由此而來的。
Lady Guard 有很多外籍教師,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由謝克艾女士主持,她不僅教英語,還用英語教授理化,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謝艾女士)。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不久之后,日本飛機連續轟炸南昌。為了逃避戰爭,寶玲女子中學八次遷徙到蘆山、永欣、玉都等地。
1951年7月,寶陵女子中學更名為南昌市民辦愛國女子中學,1952年10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正式接管,更名為南昌女子中學。1961年8月,開始招收男生,由單身女校改制為男女同校,并更名為南昌第十中學。
(1981 南昌第十中學畢業照)。
現在依然光輝耀耀
南昌市第十中學少年班創建于1985年,是南昌市第十中學旗下具有獨特教學特色的高級教育實驗班,1998年加入全國超常教育合作集團。
在2015年高考中,南昌第十中學有20多名學生考獲600分以上,不少學生考入國內頂尖大學,為江西省最高。
第十中學的上學歲月
@老頭(來自小幼軍的朋友圈)懷念那棟已經被拆毀的老寫字樓,想念童年記憶中的鬼樓
@胖冬菇(來自小幼軍的朋友圈)我還記得學校的那棵銀杏樹,當我在生物課上時,我們可愛的生物老師特別喜歡以那棵銀杏樹為例。這輩子,我會記得銀杏葉是雌雄異株,我們學校是男的,玉章的學校是女的,這些都變得美麗了,我回不去了
@范嘉慧喲(來自知乎)。
英語老師教學質量好,發音標準,會給我們推薦好的英語電影。歷史老師風趣幽默,是我們同學最喜歡的課之一......他們在我的記憶中是如此和藹可親,我一直認為,在第十中學學習的過程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學習記憶。
南昌市第三中學
起:114 歲(1902 年至今)。
前身: 南昌洪都書院
校訓:勤奮、簡單、忠誠、勇敢
亮盲歷史
南昌市第三中學創建于 1902 年(光緒 28 年)。其前身為南昌市九縣(南昌、新建、奉新、錦縣、靜安、武寧、同鼓、秀水、豐城)聯里洪都中學,由南昌洪都書院更名為南昌洪都書院,1914年由省級管理,一度停辦,1925年恢復原狀,遷至閔德路298號。
抗日戰爭期間,他為逃避戰爭,先后搬到錦縣、東鄉、南城、積水等地,建了好幾家分店。1946 年,他搬回南昌繼續上學。
1945 年 5 月,人民政府接管洪都中學,同年 11 月 10 日,洪都中學更名為南昌市立中學,正式開學。
1953 年 10 月 12 日,南昌市立中學更名為南昌市第三中學。
1954年以來,為了激勵集體進步,學校先后以董存瑞班、方志民班等英雄命名班,教風學姿呈現出良好的勢頭,這一時期的南昌三中和北京四中并列“南三北四”的美譽。
1969年,學校因“文革”動亂而關閉,搬遷至進賢、東鄉,1970年正式復學。
1996年,市政府將位于二七北路的現代化新校區劃為南昌市第三中學,形成“一校兩系”的格局,原址閩德路為初中,現址為高中。
現在依然光輝耀耀
2012年,南昌市政府將二七北路選址劃給玉新學校,高中從2012年秋開始的三年時間里,逐步搬遷至南昌高中原址青山湖北大道342號,形成一校三系的格局。(二七路校區現負責高中的教學任務)。
南昌市第三中學歷年中考總分、平均分、重點在線率、低分控率均位居全市第一,高考成績也穩中可歸。
我在 No. 3 Middle School 上學的日子
@百度貼吧匿名網友
當時,教學主任還是姓吳,三中的大哥還是姓洪
@齊俊彥(來自知乎)。
我以前讀過 No. 3 Middle School 的日志,里面有這樣一段。
我從來不知道勤奮、簡單和忠誠意味著什么
敢于做天下三人的圖騰
大課間休息無限循環播放著我們學校在干水岸邊的校歌,閔德陽明。
留在大學里,很多學生和我一樣,已經記不住大學的校訓了,但他們一定會記住三中那句校訓:“敢為天下第一”。右?
@蔡子健(來自知乎)。
在三中,我有一位雙重人格的語文老師吳天,寫板書的強迫癥地理老師晁衛華,逆向生長測試中比我年輕的英語老師徐芳,課堂無事就殺了你的歷史老師李文兵, 從不在乎逃課的數學老師陳學森,和輕松爽朗的班主任楊錦明。
在三中,我有個隨時可以放出來的保安大叔,有個勤勞的江老爺,還有個沒事就來阻止我們抽煙的教務處主任。
南昌市第二中學
從:115 年(1901-2016)。
前身: 樂群英語學校
校訓:勤奮、簡單、堅毅
亮盲歷史
欣源在中學
南昌二中,前身為欣苑中學,始建于 1901 年(清光緒 27 年),是當時中國三大著名民辦學校之一,與天津南開、長沙明德并列。
1901 年,熊玉津借用熊位于南昌市東湖畔的“平原山坊家學校”為校址,創建了一所新型學校——樂群英文學校。1903年,熊玉錦改為“南昌熊私立欣苑英文學校”,成為江西最早的民辦中學。1907 年,更名為“欣苑中學”。1912 年,更名為“南昌熊私立欣苑中學”。
1938 年 8 月 15 日,日軍轟炸南昌,學校被迫遷出。
(抗戰時期的南昌私立欣苑中學籃球隊)。
省二中時期
欣苑中學與省二中一脈相承,是南昌二中的兩個源頭。
1914 年,熊玉津建議江西省政府設立八所省級中學,并親自擔任省二中學的校長。他于 1937 年搬出去以逃避戰爭。
合并成立學校
1945 年,欣苑中學和省二中學相繼遷回南昌。1949 年 9 月 10 日,欣苑中學、建生中學、青年中心合并,成立江西省南昌市第二聯合中學,以原欣苑中學為校址。1953年10月,學校劃歸南昌市管轄,更名為南昌市第二中學。
現在依然光輝耀耀
2015年2月,南昌市第二中學已形成包括普通高中、國際高中、初中、紅谷灘路路校區、東湖蘇浦路老校區、紅谷灘雅苑路(原二十二中學)校區、東湖愛國路(原四中)校區在內的“三系四區”的規模格局。
南昌市二中國際文化交流頻繁,學校率先在南昌市初中部部聘請外籍教師,并在校園內設立“英語角”,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此外,學校還提供南昌首個中加雙學位項目。
我在 No. 2 Middle School 上學的日子
@飛炮流PY機械師(來自百度貼吧)。
場里的直飲水有點甜
@墨者子離(來自百度貼吧)。
當時,學校大規模植樹,挖坑。晨跑結束后,大家聚集在場上,在領導宣布解散后,大家以 100 米沖刺的速度跑向食堂。但是為什么通往自助餐廳的路叫桃分路,總感覺很臟
@Jhon(來自知乎)。
二中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無論是晨會考試中罵方羽碾壓眾人的大神,還是走廊樹林中對阿魯巴老師的決殺,還是夫妻倆在屋頂平臺上看西山夕陽的沉默, 或者是下課鈴聲響起時,頂樓學生沖下樓梯直奔食堂的氣勢,共同構成了二中的獨特體驗。
南昌市第一中學
起:115 年(1901 年至今)。
前身:江西大學禮堂
校訓:勤奮、簡單嚴謹、開拓創新
亮盲歷史
南昌第一中學的校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南宋嘉定四年(公元 1211 年),南昌同居馮佑軍創立了東湖書院。19 世紀末,東湖書院、玉章書院、游教書院和景勛書院合并,成立省都書院。
清光緒 27 年(1901 年),省都書院改組為江西大學禮堂,是江西省第一所公立中學。因為此時還有學生的入學記錄,所以南昌一中把今年作為學校歷史的開端。
1905 年,江西大學禮堂更名為江西高等學校。1912 年,本科畢業后,江西高等學校初中班與當時模范中學的初中合并,組成江西省立中學。1914 年秋,江西省立中學從師范學校中分離出來,江西省立中學更名為江西省第一中學。
1927 年 2 月,“省第一中學”與當時南昌市的中學合并,成立南昌中學。1927 年,南昌中學合并為江西省第一中學。
從 1936 年起,江西省立中學全部以地方命名,因此江西省第一中學更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一中學貝語網校,并一直沿用到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省南昌第一中學”不得不走上搬遷之路。同年 9 月,“省南昌第一中學”搬遷至奉新,后又搬遷至崇仁、廣昌等地,并借用當地的中小學、祠堂、廟宇,甚至民居作為校址。1946 年,抗戰勝利的第二年,“省南昌第一中學”的校園陸續遷回南昌。
1949 年 8 月,江西省政府下令合并南昌市四所百年老省立中學:省南昌市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成立于 1902 年,因南昌洪都中學)、女子中學(成立于 1924 年)和女子職業學校(成立于 1910 年,因蠶業局改組為女子養蠶車間),組成省南昌市第一聯合中學學校,后來改為省南昌第一中學。
學校于1953年更名為南昌市第一中學,并被當時的中南區教育部批準為重點中學。1955 年 7 月,南昌市第一中學分離,將松白巷校區劃歸南昌市第二高級中學。1957年8月,南昌市第二高級中學改為全日制中學,更名為南昌市第六中學。
文革期間,南昌市第一中學的教育遭到嚴重破壞,搬遷至南昌縣蓮塘,并更名為“南昌縣蓮塘墾化農場第五十七中學”。此后,南昌市第一中學恢復辦學,在昵稱“草棚中學”的馬樁系原址上建造了三個草棚作為校舍。然而,由于條件惡劣,“草棚中學”被迫關閉。
1983年,在“南昌市第六中學”的基礎上,恢復了南昌市第一中學,并再次被列為省、市重點中學。
現在依然光輝耀耀
2014年南昌八一中學初中部,南昌市第一中學朝陽新校區成立,初高中所有教室全部完成多媒體建設,配備了一流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歷史、地理學科被評為南昌市名科,藏書 300,000 冊。
2004年至2013年,南昌第一中學高考率達到92%以上,外語班高考率達到99%。
第一中學的上學時光
@華華(來自小幼軍的朋友圈)。
我最懷念的是學校外的教堂鐘聲,每次想起都讓人感到平靜。
@知乎匿名網友
如果要說它跟別的重點學校不一樣,那應該是環境的樸素,80 年代青春電影中的場景都可以在記憶中自動生成。但我是 90 后!!
@熊翰(來自知乎)。
這
去學校的路本來是一條特別臭的石路,坑坑洼洼的那種,后來又建成了那種柏油路,我不太喜歡。路上有一座特別古老的建筑,很有年代感,頂部有一顆蘇聯紅星,可惜回去的時候,發現它已經被拆除了。
這 5 所中學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為南昌培養了無數人才。
你的母校在嗎?
生活信息、美食指南、旅游指南
全在南昌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