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1-26 16:04:53作者:佚名
感恩
節(jié),雖為西方節(jié)日,但樂于助人、知恩圖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俗話說: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一起來看看我國古代這些關(guān)于“感恩”的典故,常懷感恩之心。
投桃報李
【出處】《詩經(jīng)?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p>
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后世“投桃報李”成了成語,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我們這個禮儀之邦的習(xí)慣和規(guī)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報李”,是一種禮儀,禮物本身的價值已不重要,象征意義更加突出,以示兩心相許,兩情相悅。
知遇之恩
【出處】《列子?湯問》的《伯牙與鐘子期》
春秋時期,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則善于欣賞音樂。一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彈了起來。正在附近躲雨的鐘子期聽到后有關(guān)感恩的故事,忍不住稱贊:“真是好曲!” 隨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二人結(jié)為知音,并約來年再相會論琴。
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一》,語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
士為知己者死,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豫讓是春秋晉國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晉國趙氏聯(lián)合韓氏、魏氏在晉陽打敗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瑤被殺,頭顱被趙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讓為報答智伯瑤知遇之恩,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趙襄子,后事情敗露,自刎而死,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子路負米
【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
仲由,字子路,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他從小家境貧寒,經(jīng)常吃一般的野菜,卻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堅持走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風(fēng)雨不改。
后來,父母雙雙過世,仲由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dāng)官,給他優(yōu)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所吃飯菜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但他并沒有因為物質(zhì)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因為父母已經(jīng)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yǎng)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一飯之恩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生活困苦,時常餓著肚子。在他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一位漂母同情他的遭遇,不斷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很感激,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漂母聽了很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
后來,韓信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她黃金一千兩作為答謝。
慈母之恩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而作為兒女,用一生也難以報答慈母的恩情。
作者孟郊,是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因此對他來說,最難以忘懷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種時候,寫的是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對慈母深沉的內(nèi)心情感。
烏鴉反哺 羊羔跪乳
【出處】《增廣賢文》:“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p>
據(jù)說老烏鴉不能自己去找食物的時候有關(guān)感恩的故事,小鴉會把吃進去的東西反哺出來,也就是吐出來給老烏鴉吃,來感戴老烏鴉的恩義,這是動物長大后反過來“贍養(yǎng)”父母的行為;小羊羔喝奶的時候,是跪著的,這是一種感恩的舉動。
動物尚且懂得感恩,我們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黃香溫席
【出處】《三字經(jīng)》:“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p>
黃香,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人,東漢時期官員、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
他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每當(dāng)炎炎的夏日到來時,他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fēng),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并使蚊蟲避開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地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更暖和。黃香的事跡名播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2023-01-26 15:01
2023-01-26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