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2-25 08:06:11作者:佚名
6月17日,長征二號F耀十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將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
隨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河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天河核心艙。
這是我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我國空間站建設再次邁出重要一步。
如何保證航天員在軌三個月期間完成各項任務?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良好性能得益于哪些技術支撐? 載人航天背后蘊藏著怎樣的精神力量? 新華社記者為您“揭秘”。
“有信心迎接各種挑戰”
高水平訓練讓宇航員有必勝信心
“我們不僅要布局我們的‘太空家園’核心艙,還要進行一系列關鍵技術驗證。” “作為指揮員,我將團結帶領全體船員,嚴格執行,精心操作,努力克服一切困難。” “我們有信心、有信心、有能力完成這個使命”……
16日上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任務的三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集體會見中外媒體記者。 宇航員聶海勝堅定的話語向世界傳遞了勝利的信心。
此次任務的航天員選拔按照“以舊配新、以舊帶新”的方法,結合航天員的飛行經驗和相互協調能力,選拔飛行機組和后備航天員。
航天員聶海勝參加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唐洪波首次飛行。
在軌期間,航天員將對核心艙總成進行日常管理,并進行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測試。 還將進行艙外活動和艙外操作。
1月2日,航天員聶海勝在模擬失重環境下執行空間站任務進行水下訓練。 新華社發(孔方舟 攝)
對此,本次任務,精心制定航天員訓練方案和計劃,扎實開展地面訓練和任務準備。 每位宇航員都接受了超過 6000 個小時的訓練。 特別開展了空間站技術、艙外活動、機械臂控制、心理學、在軌工作生活等重點培訓。
“本次任務的出艙活動時間明顯增加神舟7號的資料,任務更加復雜。為此,我們進行了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特別是穿著我國研制的新一代艙外航天服,我們更有信心來應對各種挑戰。” 航天員劉伯明說。
首次亮相的宇航員唐洪波表示,經過11年的學習、訓練和試驗,他完成了從航空到航天的艱巨而難忘的轉變。 經過層層嚴格、科學的選拔,他對自己充滿信心。 我也期待有一天能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宇航員一起前往“天宮”。
行駛在天地間的“生命之船”
國內科研成果助力打造“功能最全”航天器
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將于發射后約6.5小時完成。 隨后宇航員就可以進入空間站開始太空生活和工作,這個時間與從北京乘坐高鐵到長沙的時間差不多。
作為航天員往返于天地之間的“生命之船”,神舟十二號飛船首次實現了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大大減少了地面飛控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 其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從進入大樓的那一刻起,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高旭就對發射的那一天充滿了期待。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迄今為止我國研制標準最高、各方面要求最嚴格的載人飛船。”高旭說。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鞠振華攝
神舟十二號任務是“神舟”系列飛船首次執行航天員至空間站的往返運輸任務。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全長約9米,采用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艙結構。
在神舟十二號飛船在以往飛船基礎上提升性能的過程中,國內科研成果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項國產芯片應用改進,零部件、原材料全面自主可控。 航天器使用的控制計算機和數據管理計算機完全采用國產CPU芯片。
——隨著我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完成,北斗導航終端也被引入到航天器設計中。 北斗系統定位數據已用于導航計算、回傳搜救著陸報告等。
——依托我國中繼衛星系統,測控完全由地面測控轉變為天基測控,地面站和船舶測控為輔,減少了對測量站和測控的需求。測量船,不僅擴大了測控覆蓋范圍,還節省了資金。 任務成本。
除了首次載人飛船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外,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還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首次繞空間站運行并進行徑向交會、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對接,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繞空間站運行的能力。 能夠返回東風登陸場。
“神舟十二號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最完整的航天器,可以說完全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之初研制載人飛船的目標。” 高旭說道。
足夠的居住舒適度和安全感
打造宇航員在軌停留的“太空家園”
神舟十二號飛船與天河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航天員進入天河核心艙,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在軌停留。 宇航員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
據悉,天河核心艙提供的航天員活動空間是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三倍,并配備三間獨立臥室和一間浴室,保證航天員的日常生活。
同時,用餐區配備食物加熱、冷藏和飲用水設備,以及折疊桌,方便宇航員就餐; 鍛煉區配備太空跑步機和太空自行車,供航天員日常鍛煉; 通過天地通信鏈路和視頻通話設備,可以實現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雙向視頻通話以及收發電子郵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此前成功發射并完成與天河核心艙交會對接的天舟二號已提前送來6.8噸物資,其中包括航天員在空間站上吃、穿、用、甚至呼吸所需的生活物資神舟7號的資料,以及進行工作所需的設備。 所需的實驗設備、實驗材料等材料。
此外,天舟二號還是航天員在軌停留期間的“儲藏室”和“垃圾桶”。
完成交會對接后,航天員將進出天舟二號,獲取生活和工作物資。 為了讓宇航員在天空中快速便捷地獲取和找到自己想要的物資,“儲藏室”中的每件物品都貼有具有射頻識別功能的標簽,并可利用專用設備進行智能定位。 。
空間站上宇航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和人體排泄物將集中儲存在天舟二號艙內。 天舟二號完成任務后,將在落入大氣層時帶走這些廢物并一起焚燒。
“萬無一失”背后的精神傳承
從發射階段、飛行階段,到對接階段、對接階段,再到返回階段,神舟十二號任務期間,我國首次實現了天地結合、多重保障的應急救援能力。 它有能力在任務的任何階段保護航天。 人員安全計劃和措施。
諸多技術保障的背后,是載人航天團隊努力拼搏、銳意進取的身影。 他們用行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打仗、特別能解決問題、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核心。
為保證天地結合應急救援能力,神舟隊此次任務共派出兩艘飛船抵達現場,其中一艘作為發射船的后備,并作為此次事件中航天員的救生船。緊急情況。 前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時,后一艘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具備8.5天的緊急發射能力。
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一個團隊并行開展了兩艘飛船的總裝、測試和后續工作。 可想而知,任務有多么艱巨、多么密集。
沒有周末或節假日。 在距離酒店約10公里的技術工廠里,測試大廳和裝配大廳總是在深夜燈火通明,24小時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神舟團隊從未放松過一天的警惕和標準。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神舟十二號的全部工作和神舟十三號的準備工作,是神舟團隊的驕傲!”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總指揮何宇講解。
長二F火箭,被譽為“神箭”,是目前我國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 自首飛以來已成功發射,但開發團隊對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追求從未停止。
長征二號F遙祝運載火箭在此前的基礎上共進行了109項技術狀態變更,將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可靠性指標從要求的0.97提高到0.9894,再次打破了自己的記錄。
“當可靠性已經相當高時,進一步提高它是很困難的,這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秦卓表示,每一次改進都體現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研發實力。 人員對可靠性的不懈追求意味著無數的理論分析、數學模擬和實驗驗證。
5月15日,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左)、唐洪波正在進行交會對接訓練。 新華社發(徐??步 攝)
“為了保證任務的成功和宇航員的安全,只要能夠得到百分之零點幾甚至零點幾的提升,我們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航天科技集團成員、遠征二號F運載火箭副總工程師劉峰介紹說。
策劃:趙成
制片人:張旭東
協調員:王宇、陳芳、王敏
記者:張泉、胡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