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3-11 11:04:43作者:佚名
1、融入歷史傳承,扎根當地學校
肇慶學院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 位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星湖風景區。 具有五十年的辦學歷史。 1970年3月,廣東教育行政學院從廣州市下放至肇慶地區新興縣高村,更名為肇慶師范學校。 肇慶學院的歷史由此開始。 肇慶地區師范學校隨后更名為肇慶地區吳起師范學院、肇慶師范學院。 198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在肇慶師范學院基礎上組建西江學院,實行“一套人、兩個牌子”辦學。 1991年,肇慶師范學院并入西江學院,成立師范系。 肇慶教育學院是肇慶學院的另一所分校。 1976年10月,開始籌建肇慶地區師范學校肇慶市教育信息網,后更名為肇慶地區師范學院、肇慶教育學院。 2000年3月,西江學院與肇慶教育學院合并組建肇慶本科層次學院,開啟了學校發展新的里程碑。 2004年4月,肇慶學院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復審,實現了專科向本科的跨越式發展。 學校努力追求卓越,秉承“學生至上、質量立校、學術并重、崇尚技能為先”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規模擴張與內涵發展相結合,實現協調發展。規模發展、結構發展、質量發展、效益發展。 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被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綠化標兵單位”、“廣東省文明單位”單位”和“廣東省高校安全綜合管理先進學校”、“廣東省節能示范大學”、“廣東省應用型本科轉型試點大學”、“廣東省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培育單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全國50所創新創業典型經驗大學”、“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 。
2. 建設優秀教師,為社會培養人才
肇慶學院是廣東省與肇慶市共建的省屬地方本科高校。 面向廣東、湖南、香港、澳門等17個省(自治區)招生。 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0188人,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碩士)525人。
目前,我校有教職員工近1700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40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 學校高度重視“雙師型、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 2018年以來,共選派近300名教師到企業、行業接受培訓、臨時聘用和實踐培訓,為提高教師應用能力提供了良好條件。
三、凝聚學科特色,加強專業建設
學校設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設立19個教學機構。 學校大力推進創新強校工程、省市學科共建和“強強聯合”提升計劃。 擁有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省優勢重點學科:機械工程;2個省特色重點學科:數學、設計學;1個省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互補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教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省市共建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按照“優化師范專業、強化工科專業、打造學校開設本科專業68個,其中國家重點特色專業1個(體育),省部級重點專業專業11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音樂學、漢語言文學、化學、工藝美術·硯雕工藝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制藥工程、酒店管理、軟件工程),4個IEET認證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藥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
4、德育教學成果豐碩,治國理政和科研水平穩步提升。
肇慶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較高。 學校教學成果顯著,近兩屆獲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 2016年教育部本科教學評審評估工作順利完成,其應用型辦學定位、教師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辦學特色得到專家認可。 2018年,學校榮獲全國50所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 近三年來,在廣東師范生技能大賽中榮獲各類獎項近110項; 我校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獲批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立項。2019年2月,教育部特邀肇慶學院參加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我校學校在振興廣東教師教育、推進“新師范學校”建設方面的經驗和亮點,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平臺取得重要進展,擁有數十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已建成大學生實習基地近700個。
肇慶學院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科研水平不斷提高。 近五年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4項,其中國家級3項; 擁有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實驗室1個:廣東省環境健康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省級實驗1個室內分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技廣東省實驗室肇慶中心。 還有省部級科研平臺:國家農業綜合實驗站1個、省級工程開發中心1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4個省級協同創新發展中心1個。
五、注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穩步改善
肇慶學院有主校區和星湖校區兩個校區。 校園總面積1200余畝。 肇慶學院圖書館現有紙質圖書170萬余冊,電子圖書107.3萬冊,中外文紙質報刊近1500種。 光盤音像資料2萬余種,擁有《中國期刊網》、《施普林格鏈接》、《TKBS教師教育專題數據庫》等30多個數據庫以及多個試用數據庫和開放數據庫訪問資源。 學校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建成了信息門戶平臺、OA辦公系統、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絡服務系統。
六、團結拼搏發展,牢記使命辦教育
黨政領導班子堅持黨委領導下的主體負責制。 政治素質高,管理能力強,道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規律,具有良好的大學管理和治理水平。 肇慶學院始終堅持依法辦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是“廣東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 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按照依法治校年度計劃,每年學習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熟悉教育規律,堅持依法辦學。
七、突出區域特色協同創新,加強產教融合服務社會
以產業聯盟和協同創新平臺為推動者,集聚項目、人才、資金,建設創新團隊、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高水平智庫,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學校建有廣東省土壤水污染治理與裝備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環境健康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實驗室肇慶嶺南現代農業科技中心。 、重點實驗室20余個。 建設“肇慶協創汽車零部件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2個新型研發機構和智庫和“肇慶高新區創新研究院”,建立“汽車零部件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智能制造研究中心”、“重要基礎零部件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環保裝備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 “高端電子信息公共服務”和“固廢綜合利用裝備及其應用技術”六大產業服務平臺,重點服務肇慶“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能源”等主導產業發展“節能環保”為當地環保產業、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及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為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成立了產業研究院和科技專員工作站。 近年來,已派出500余名教授、博士,服務肇慶300多個行業。 推進肇慶市決策咨詢研究院等高端智庫建設,為肇慶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門完成決策咨詢報告100余份; 肇慶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廣東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服務鄉村振興,組織100名教授、博士“上山下鄉”。 建立了省市科技專員工作站,“農村科技專員選拔對接”項目獲得“2019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計劃”。 向肇慶省定點貧困村派出50余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實現111個省定點貧困村科技扶貧全覆蓋。 學校“雙聘院士”傅廷棟院士在我校牽頭建設“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成果轉化(廣東)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實驗基地”; 農業部在我校成立“廣東省西江流域柑橘產業協同創新中心”;與廣佛趙(懷集)合作區管委會簽約共建“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公園”。
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 依托“中國硯都”當地歷史文化底蘊,著力打造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旅游管理等特色專業,積極參與端州、肇慶振興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 積極組建專家團隊,建設并申報德清岳城龍母祠世界文化遺產。 學校“光復金繡”文創團隊的金繡作品入選G20峰會國禮。 2019年5月,參加第十四屆黑龍江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榮獲金獎3項、銀獎1項、銅獎1項。 2項成績良好。 我校創新創業工作受到新華社專題報道。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積極打造國際教育示范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學校將致力于融入灣區、服務灣區,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輸送高層次人才。 學校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立足本地、服務社會,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社會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師范”和“新工科”肇慶市教育信息網,完善師資隊伍。 強化工科專業,打造特色專業,建設一批粵港澳大灣區和肇慶市支柱產業急需的重點學科,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科學人文素質、系統基礎理論的隊伍知識淵博、專業實踐能力優秀、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四位一體”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創新。 持續推進機構改革,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努力推動學校發展新跨越,最終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更新截至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