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2 15:14:37作者:佚名
自2024年學科專業調整力度顯著增強之后,眾多高等院校均承受了壓力。進入2025年,除了西藏與新疆兩地,其他所有省份均已融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由此,高考結束后,各大高校的招生錄取工作顯得格外不同尋常,考生及他們的家長在心態、認知以及觀念上似乎經歷了一系列的轉變,而且眾多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波動幅度之大,大大超出了大眾的預料。
盡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然而一個事實日益明朗,那就是相當多的高校簡單地將所謂的分數線絕對值和排名的落后歸咎于文科,這種做法已經難以自洽。根本的矛盾在于,在“理工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非理工類院校試圖逆流而上,卻只能依靠自身在短時間內積累的些許理工基礎和有限的理工學科來推動龐大的非理工學科實現轉型和突破。即便匯聚全校之力,試圖從眾多理工科考生及其家長中爭取關注,亦或是在眾多理工類大學中爭奪資源,這樣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每所大學都擁有其獨特的傳統優勢,尤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院系調整以來,形成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細分模式,即便在九十年代經歷了綜合性學科的拓展,依然保留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即便非理工類大學對自身進行適應性改造的力度再加強,也不可能徹底改變其本質,忽視自身的歷史積淀和傳承,僅僅保留幾個理工科系。
經過對眾多學校在特定省份的錄取分數線進行一番梳理,不難察覺,真正左右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實則在于理科組本身,而非少數文科院校的招生變動觸及了誰的利益——這些文科專業并未采取提前批次招生的方式,完全接受市場的考驗,在文科類別排名中并未明顯落后。因此,在當前這種情境下,依然將反思的核心集中在發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的文科領域,似乎顯得有些“治標不治本”、過于推卸責任了。
實際上,即便從最實際的角度出發,面對時代命題的變遷,文科生的報考選擇也展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因此,非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在合理規劃和適度規模下,必然會成為目標考生的熱門選擇。而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在數智化浪潮中,我們該如何吸引理科背景的考生,使他們愿意在非理工科高校中探索數字技術與當代社會科學前沿的交匯領域。在這方面,我們不僅要奮發向前,努力追趕,同時也要認識到,即使美酒佳釀,若藏于深巷,也難以廣為人知,因此,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全天候地開展積極的宣傳和引導工作。
高考結束后的暑假期間,許多即將升入大三的學生在校園匿名論壇上發起了詢問,他們打算在大四時通過“外保”途徑(即保送至其他學校研究生)繼續深造。目前他們在院內的成績排名尚可,然而他們對于可能被他人超越感到憂慮,因此正在思考大三這一年應該選擇哪些課程。想要通過選修“水課”來提高成績,卻又擔憂“選多必失”的風險。若是選課不當,可能遭遇選錯老師或分數與網上評價不匹配的情況,進而導致“踩雷”,這樣很可能會影響成績排名。更不用說,過多選修課程還會影響到同時刷取實習經歷的計劃。
近期,眾多即將踏入大學校園的“準大一”新生在社交平臺上紛紛熱議,他們以“萌新”“小登”等昵稱向學長學姐廣泛咨詢,目的是為了開學后實驗班的分班以及未來一學期或一年內可能的轉專業做好充分準備。這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對專業選擇感到后悔,擔憂自己雖然進入了理想的大學,卻誤入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原來一探究竟,發現志愿填報的時間安排得過于緊湊,需對眾多高校進行深入研究,自然難以周全考慮。等到最終確定錄取學校后,這才開始細致地研究該校的學科傳承和專業特色。帶著充分利用高考分數剩余價值、力求不浪費一分一毫的決心,必須立即著手調整和優化策略。
從我所截取的同一時間段的畫面來看,“準大三”與“準大一”學生的思維模式,雖不謀而合,卻又各有巧妙,從中可以一窺在學科方向重構、專業布局調整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活中那種忙碌與焦躁的縮影。
我們應當認識到,當前我國大學所經歷的這一根本性轉變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一種普遍現象。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來說,這種深刻的變革是回應國家關切、世界議題、人民期盼以及時代需求的必然要求。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需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同濟大學的張生教授近期提出了“重返‘六十分萬歲’”的見解,其核心觀點在于,過去有一段時間,學生們能夠依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課程,無需過多考慮課程的難度以及評分的寬松程度。那么,這樣的自信從何而來呢?那時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如今這樣的基于成績和績點的研究生推薦免試機制,若想繼續深造,人們別無他法,只能通過考試。因此,除了那些原本就學習勤奮、非常看重分數的學生,大多數人對于課程成績并不十分看重,他們更傾向于追隨自己的興趣,前往圖書館去閱讀那些他們所喜愛的書籍。
歷史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我們顯然無法輕易重返那個時代,然而,在招生考試制度以及學科設置進行大幅調整之際,我們確實亟需加速探討人才培養與評價體系改革的議題:究竟應當運用何種標準,才能實現真正的“綜合評價”,促進國家選拔人才與個人成長的雙向推進?
在結束寫作的時刻,我在校園匿名論壇上為學生挑選了我國校長、杰出的宏觀經濟學家劉元春教授在《光明日報》中追憶個人求學經歷的文字片段:
自1989年我步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便深陷于經濟學的領域中——
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而來,我正就讀于四川大竹的中學,開始接觸到了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到了1988年,物價雙軌制被廢除,隨之而來的“物價闖關”事件及其引發的社會經濟變革,激發了我對經濟學的濃厚興趣。次年,在填報高考志愿時2024年中國醫科大學錄取分數線是多少,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科,并最終如愿以償地被計劃統計學院錄取。
統計學院的創建與計劃經濟體制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當我從農村的田野踏入高等教育的殿堂,我對求學的機會倍感珍惜。然而,隨著畢業的臨近,我不得不面臨一個‘被迫’作出的抉擇。
1992年春季,鄧小平同志在南方的重要講話中著重指出2024年中國醫科大學錄取分數線是多少,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比重差異并非根本性的區別。緊接著,當年十月,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即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經濟學專業的領域因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轉變而經歷了深刻變革,這一變化對我們畢業生的沖擊尤為顯著。我所學的價格學專業,不幸在1992年遭到了撤銷。
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未來的道路究竟在何方?由于對經濟學懷有深厚的感情,我決定繼續在中國人民大學深造,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跟隨林崗教授,深入研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每一代人都會面臨各自的迷茫與困惑,唯有深刻洞察并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拓展并提高自己的視野和格局,敏銳地捕捉機遇,以輕松的心態應對重壓,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職工作,方能在回首往事時領悟到未曾經歷的艱辛,并對已順利穿越重重難關的歷程感到由衷的贊嘆。(出自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