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如何設計讓學生能“理解的教學設計”
更新時間:2021-09-15 19:32:18作者:教育文稿網
[原創]如何設計讓學生能“理解的教學設計”
如何設計讓學生能“理解的教學設計”,從根本糾正這兩種錯誤的教學設計思路呢?本書作者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明確地提出了“逆向設計”的概念和方法,認為教師在考慮如何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學生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證據可以表明學生的學習已經達到了學習目的。作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關注(學生學前情況)期望(學生學后結果),然后通過適合的教學行為獲得預期教學效果。這種“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教學設計思考對當今追求有意義、有效果的教學設計,轉變教師教學思考路徑和教學行為很有啟迪作用和實踐指導意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作者將“逆向設計”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確定預期目標。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先次序安排,確定教學重難點。第二階段是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這里的評估不能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測試而是判斷學習活動是否已經完成的依據。第三階段是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為使學生有效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教學活動一定要圍繞第一階段的明確教學目標,結合第二階段的評估方式來選擇和設計。通過“逆向設計”三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夠徹底想清楚教學目的,使教學活動始終聚焦在特定的主題或大概念上,保證學生進行持久性學習并達到一定深度。同時教師也能夠在構建和開展評估時,明晰學生學習內容的優先次序而不是簡單地提及和覆蓋。
如何判斷“逆向教學設計”是否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內容?首先,教師就要清楚“理解”是什么。明白“理解”與“知道”的聯系與區別。本書通過對比“知道”和“理解”,通過舉例、引用、闡述來解釋真正的“理解”是什么。本書認為“知道”側重的是事實、主張和判斷,而“理解”則關注的是意義、原因和知識間的關聯。理解是智力層面的建構,是人腦為了弄懂許多不同的知識片段而進行額抽象活動,是關于知識遷移的,是能夠智慧而有效地使用知識和技能。“知道”是“理解”的子內容,“理解”是“通過有效應用、分析、綜合、評價,來明智、恰當地整理事實和技巧的能力”。“理解”了,學生才能夠利用已有知識遷移或構建,他們就會有能力利用習得的知識生成新知識來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重視“遷移”能力的重要性。“理解”是關于知識的遷移,同時“遷移”也是“應用”的核心內涵。傳統的認識當中,我們經常把“理解”作為了解、明白來說。比如英語學習中,當學生能夠會讀會默或者會英漢互譯一個單詞,我們就會判定他理解了這個單詞。在這過程中,我們把“理解”的含義局限在了對英語單詞的音形義的“知道”或“記憶”。往往這樣簡單地判定學生理解的后果是學生不會在合適的語境中去正確使用這個單詞。這時身為老師的我們才發現原來這群學生還是沒有“理解透”。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已經遠遠不能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匹配,測試和評價中學生更注重對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的能力。學生的“遷移”能力發展的好,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學習效果就會更顯著和高效。再次,教師設計的評估要能找到“理解”的準確證據。對于機械記憶類問題的準確回答不能看成學生“理解”的證據。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正確應對不同情境問題才是“理解”。也就是說理解意味著能夠智慧地和有效地應用和遷移——在實際的任務和環境中,有效地運用知識和技能。當學生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知識,舉一反三,而不是僵化刻板的回憶再現,就意味著他們真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