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3 17:33:18作者:網絡
教學首先不能迷失了自己,你要教,就要明白要教什么,然后想,學生通過你的教學能獲得什么。他們(你的學生)是如何獲得的。教學貴在引導學生學,教只是一種方式和手段,是為學服務的。因此可以和學生多交流,詢問他們是怎么學習語文的,在學習中遇到了什么難題,能不能在自學的過程中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告訴老師,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帶著從學生中來的問題,你再去想,這些問題哪些屬于學生的方面,哪些是因為教師的原因造成的,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學工作中才不會盲從別人的教案。其實,教案只是一種預設,因為學生不同,預設的問題顯然不會和你的學生相和諧,得不到學生的響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對于教案要活學活用,多做變通。先說這么多
通過此次學習,我終于領悟到了我們初中說明文的教學內容與教育價值。 說明文,要教些什么?如何確定它的教學內容?對此,老師們最熟悉的、固有的說明文知識就是:1 .抓特征 2 、講方法 3 、理順序 4 、語言準 但我認為,說明文的閱讀目的,主要就是獲取信息,說明方法是次要的。知道了說明方法,并不代表讀懂了文章,準確獲取了信息。例如:讀藥品說明書中的“一日三次,一次三片”,不在于知道“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而是弄清楚“一日”是 12 小時還是 24 小時,“三次”是飯前還是飯后。教《統籌方法》,讓學生明確了“下定義”、“舉例子”、“列圖表”的說明方法,但“統籌方法”究竟是什么東西,多少人都理解錯了啊! 說明文的教學要點和教育價值: 1 、說明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說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價值在于: 訓練學生的信息篩選和加工的能力(說明文最適合做快速閱讀訓練)。 學生在說明文閱讀中的突出問題: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我曾做過一項實驗:讓一位初中生默讀《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問她“什么是克隆”,結果是她回答不出要點,看著書也答不出。這反映了學生缺乏準確提取文章信息的閱讀技能。 因此, 說明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說明的事物或事理。例如:《大自然的語言》,要讀懂什么是“物候”?物候與氣候的關系是什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要讀懂花兒有各種顏色的成因。有些教師教讀這些課文時,喜歡在文學性語言上做文章、尋找教學點;但對于說明文來說,這是第二位的事情。 對于任何文本來說,如果不能首先讀懂它的內容,不能從內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啟思的收獲,那么探討寫作方法或表達技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怎樣寫”的問題必須以“寫了什么”為基礎,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語文課當然不是科學課、常識課,但語文課的根本任務正是訓練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讀懂那些科學知識的能力。如果學生學完一篇說明文,對其中的科學知識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語言特點,又怎能代表閱讀能力的提高呢?其實,對許多說明文而言,弄清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并不困難,比如《大自然的語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說明順序,作者已經非常清楚地用“首先”、“其次”等提示語、用段首設問句的方式,點明了寫作思路;“舉例子”“引用”等說明方法,學生也很容易辨認。真正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文章介紹的那些科學事理,學生真的能讀明白嗎?乃至所舉的例子,究竟在說明什么,學生理解了嗎? 2 、說明文教學,要注意提高學生閱讀科技文章的興趣,間接培養科學精神(好奇、探索、求真、嚴謹……)。 優秀的科普文章,對于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科技愛好,歷來起著重要作用。我們之所以說“間接”培養科學精神,是因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素養的訓練,還是要靠理科來完成;語文課上閱讀科技文章,只能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邏輯性,來感受作者思維的科學性。 新課標也體現了這種精神:“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那么,我們就要思考:科學精神與科學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體內涵?一般說來,有這樣幾個要點:注重觀察、講究實證、求真務實、敢于創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級下冊,有相關的知識短文可供參考。 3 、說明文教學,還要注意體會自然與科技中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