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5 18:54:42作者:網絡
豐都中學校陳曉育摘要: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歸根結底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效率太低,學生普遍感到收效甚微。對此,我們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對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及時地審視初中語文課堂的現狀,并以此為基點,在新課標的引領之下,努力地探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教學設計誦讀
以上這應該是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可能都會碰到的情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感覺學與不學差別并不是很大,即便是認真學了,短時間內也沒有收獲。我想造成這樣的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效率太低,以至于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就成了我們教育界討論最熱的話題。那么,何謂高效的語文課堂呢?即通過語文課堂活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審美感悟、過程與方法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低效的課堂教學就是經過課堂教學的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并沒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效率,提升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改變大家對語文課的認識呢?我覺得我們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對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審視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零散,重難點不突出,目標不明確。
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想結果,它是師生教與學的行為指南。教師在上課前要非常清楚此次教學活動的目的,并將它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和方法,落實重難點的教學,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而現實中的課堂教學教師想到哪兒,教到哪兒,雖然教師心中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但在一種氣氛比較隨意的課堂上就會逐漸地偏離教學目標,重難點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
二.教學設計不合理。
每一位語文教師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應認真備課,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就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有很多教師沒有從學生“學”的角度來組織教學,而是單純地從自己如何“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此就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來確定,導致教與學的脫離,不見成效。此外,每位教師在自己任教的班級上可能是太熟悉的原因,因此,也有很多教師不會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把準備好的課堂內容灌輸給學生,完成即可。這樣的教學當然不會有成效。
三.教師只重“教”,不重學生的“學”,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
語文課堂,究竟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占主體,這在我們的《語文新課程標準》里面已經明確地提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這在我們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被我們的很多語文教師所忽略。語文課堂滿堂灌的現象仍然存在,學生不懂,教師就教,而非啟發、誘導式,教學方法還未創新。
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想真正地提高課堂效率,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艱巨的責任還在我們老師身上,因為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策劃者,老師的責任心缺乏,不能精心設計教學,課堂就無法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要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的職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豐富學識,不斷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快速地適應新課程的改革。現階段,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與優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該是我們不斷實踐和研究的課題。
首先,教師應深入鉆研文本,研究文本價值,鎖定學習目標。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必須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基礎之上的。作為語文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絕不能夠僅僅停留在我們的教參或者是其他的參考書上,教師必須對課文內容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探究其原生價值。選入課本中的文章,都是凝聚了民族精神源泉,滲透到人們心靈深處的經典作品,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探究其價值,從而讓我們的學生汲取其精神養料,積淀孩子們的人文底蘊。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將文本中所蘊涵的豐富內涵拓展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去,讓孩子們不僅在課堂上學語文,在生活中也能學語文、用語文,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這一目標的達成也必須以教師對文本的細致鉆研為前提。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精神文化積累的過程。
有了教師對文本深入的研究,接下來的就是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鎖定目標。每一篇課文,它都包含著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怎樣才能達到高效,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目標,而每節課的目標以一個為最佳,不宜太多,老師再據此選擇相對集中合適的教學內容,學生學起來目標更明確,學得更透徹。我在教學賈平凹的《月跡》時,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不斷追求的人生態度。經過反思才發現自己對文本研究還不透徹,根本未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重難點,沒有教師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學生自然就沒有收獲。
其次,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在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上,有很多教師可能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我們要把學生該學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就在這傳遞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更多地看重的是知識的授予,卻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我們的教育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枯燥的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
如何有效地進行學法指導呢?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提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同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釋疑的時間。學生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升。通過質疑、釋疑的過程可使學生獲得有效的思維訓練,將“學會”變成“會學”,不僅積累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這也就為我們創設高效的語文課堂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保障。
第三,課堂上要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進行有效的課堂設計和預設。
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要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路、革新教育理念等等,對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我個人認為其首要任務應該是教師要轉換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由以前的“主體”變為“主導”地位,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解決“如何學”“學什么”的問題。因此在課前,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安排,自始至終都要將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就在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的“自主”即獨學,它與我們的課前預習是緊密相連的,課前預習是汲取知識的開端,是整個教學中的基礎環節,沒有課前的獨立自學,課堂上就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也無法開展小組內的合作與探究。
要真正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不能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在很多語文課堂上,學生討論十分熱烈,可有價值的探究卻微乎其微,這其實是源于我們的語文老師對課程改革的片面理解,一味地追求課堂熱鬧的氛圍而忽略了學生討論的實際內容。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對課堂進行精心而有效地設計。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而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的問題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而教師在課前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注重所提問題的層次性、深度性和開放性。
當然,老師課前對課堂的預設也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應注意預設與課堂中的實際情況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再通過課堂教學來達成我們的預設目標。
第四,高效的語文課堂必須重視“讀”,夯實基礎知識。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才能讓學生熟悉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情感、理解深刻的內涵等。課堂上誦讀的形式必須多樣化,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倡導學生多讀,我更看重的是它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因為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如果朗讀時僅僅是簡單地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也無法體會文章的情感,也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課堂上,教師必須利用這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如何去“讀”。明確地給學生提出朗讀的要求,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盡可能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情感和優美的意境才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促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的提升。同時,教師要加強示范朗誦,學生可以從示范朗誦中獲取情感上的信息,并感受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朗讀的興趣。學生對優美語言的鑒賞,文章內涵的理解,都是通過閱讀感悟出來的。因此吟詠美讀實屬必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秉承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繼續探索、不斷反思,努力構建高效的語文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