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1-15 07:52:23作者:admin2
【內容摘要】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適當的把情境教學應用于語文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體驗情感,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美的熏陶,把對美的期待轉化為鑒賞能力。本文將針對邊遠地區語文學科的特點,試著談談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幾種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教學互動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基本上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像演獨角戲,有時學生連觀眾都不想當,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忽略了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一節課下來,教師疲憊不堪,學生也收效甚微。長此下去,學生會漸漸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現代素質教育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武器”
,不能要他們被動的學,而應該讓他們主動學習。因此,“創設問題情境
優化教學互動”的策略很有必要搬上臺面。針對邊遠地區語文學科的特點,本人試著談談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幾種途徑。一、利用媒體創設的情境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學中課件的制作與使用已經是眾多教師的拿手戲。多媒體課件綜合利用了聲音、圖形、文字、動畫等媒體,變抽象為具體,顯得形象直觀,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
如《三峽》,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但由于是文言文,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可能會有枯燥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對《三峽》的自然風光片的演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再如《你一定會聽見的》一文,作者用生動形象,優美活潑的語言描繪了生活中各種美妙的聲音,教師可以借助這篇課文的寫法,讓學生聽一曲美妙的《苗嶺的早晨》讓學生學習用語言文字手法描繪聽到的音樂中的景象和意境。這樣既啟迪學生智慧引發想象,提高其藝術素養,又可以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二、教師引導達成的情境
教與學的過程中要還學生以主體地位,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論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里的“憤”
,就是求知欲望和積極的思維狀態;“悱”
,就是想說但又不知怎樣表達的情境。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吃透教材,針對重難點設置導向信息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狀況,充當好“首席”的角色,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主動參與,積極表現。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師如把知識創設成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則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實例或直觀形象的實驗演示引出疑問,精心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制造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誘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維。問題的設置要注意體現教學的重難點,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讓學生“跳了即可摘到蘋果”
,使學生擁有繼續學下去的信心。三、學生實踐形成的情境
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課堂
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與探究中獲取知識,領悟道理。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眼睛看,動耳聽,動情朗讀,動口議論,動筆寫,動腦筋思考。這七個“動”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沒有誰重要誰不重要之分,也沒有誰先誰后之分,完全按學習的實際需要而進行。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全身心投入到“活動”當中去。要讓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時間都動起來。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情地朗讀、自主地領悟、整體地感知文章的內容。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給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讀,鑒賞性閱讀、質疑性閱讀、研究性閱讀、交流性閱讀等等。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內容,體驗作者的情感,再在深情的朗誦中升華感情。最后還可讓學生結合現在的學習實際,談談我們從文中得到的啟示,并將之流于筆端。比如教《沁園春雪》時,隨著范讀同學們激昂的朗誦,詞中的壯闊畫面和雄偉氣勢就能給學生以深切的感染,當以高亢的語調讀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學生個個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四、眾人合作產生的情境
課改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二個方面即培
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1951年著名的“名次試驗”告訴我們:只有合作型的學生關系才能在學生的共同發展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使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形成互相交流、
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幫助的良好氣氛。這種情境具體體現在討論式的學習和研究性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在學習的評價上也要注意整體地進行評價,促使學生積極合作,主動發展。
比如教學《阿Q正傳》節選開頭寫“舉人老爺的船將大不安載給了未莊”
,教師便問:“當時的情景是誰感到不安?”多數學生回答:“當然是趙太爺、假洋鬼子等地主豪紳不安。”這時追問一句:“難道光這些人不安嗎?”有幾個學生說:“阿Q和一些農民也感到不安。
教學情境的創設主要在于教師,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進入課堂,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講解之中,洋溢于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這時,教師的言談舉止如同一種神奇的紐帶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神經,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充滿其中的愛。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生思想的脈搏,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刺激學生,調動學生,使學生于不知不覺之中已從舊知和淺易的內容里不斷地悟出未知的深邃內容,而進入新知識的境界。教師要有節奏地按響學生思路中的琴鍵,使學生的理解與大腦中已貯存的知識信息滲合起來,再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吸收新的知識信息。
我們只要不斷深入地探索教學情境的奧妙,努力創設各種動人的教學情境,定能導演出一幕幕令學生神思飛揚,回味無窮的教學“活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