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新時間:2022-12-26 07:27:07作者:admin2
半個月前,西安交大的在讀博士生楊寶德被發現自殺身亡。原本已經掌握科學大門的鑰匙、前途無量的一名博士,就那樣選擇了結束自己原本令人羨慕的人生。
根據其女友的提供的證據顯示,楊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長期面臨來自導師的騷擾和壓力。
比如長期被要求負責導師的私人事宜,如同私人助理、保姆,干涉其私人感情。甚至在楊任勞任怨之下,相應的在學術研究上卻得不到絲毫的指導和幫助。
在和曾經碩導的聊天中他曾經提到:
“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并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郁。本來就不善于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對于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舍之間搖擺不定。”
楊今年28歲,出生農村的他是全家人的驕傲和希望。但是現在,他是所有關心他的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傷疤。
事情發生到現在,各種輿論喧囂塵上。最主流的聲音當然是指責部分博導和碩導忘記自身根本指責,將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和牟利工具。
但也有部分人指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身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為何面對導師的無理要求完全不懂得拒絕,對于自己原本多彩的人生,為何會做出最愚蠢的一種。
聯想到另一起性質同樣惡劣的事件:
2018年第一天,旅居美國的華裔學者羅茜茜在網上實名舉報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導陳小武性騷擾。
就在昨日深夜,北航官微發出了同報:查明屬實,撤銷陳小武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職務、撤銷其教師職務以及教師資格。
拒絕、反抗,似乎并不是沒有作用。但是足足過了至少十二年才有人站出來,是的至少。
而且受害者并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兒童,是即將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的、正處于大好年華的、接觸和掌握這個國家最前言的知識力量的博士生!
為什么就連這樣一群擔負著希望的人遇到問題都不會運用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不能為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導師手中僅有的那一點點控制論文通過的權利?
我相信不管是楊還是北航被騷擾的眾多女學生,我想他們不至于不知道自己導師的“越界”。
但是他們似乎是真的不懂得去拒絕。
他們 害怕拒絕后得罪導師,給彼此的相處造成難堪對自己的未來造成影響,所以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標準和原則去迎合。
他們迫于自己的苦衷,又習慣性的選擇服從。可是一味地順從就等于不斷地將自己從高出放到低處,終有一天會低到有一天再也爬不起來。
要明白,拒絕是一種權利。生活本就不容易,很多時候,你舍棄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卻被那些利用你善良的人們壓榨,于他們而言,你所做的事都不值一提。
你那么好說話,又有誰能體諒你?
只有先學會拒絕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才能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明白哪些地方是不可以欺負你的,你才能獲得自己的空間去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為人生是一場大火,我們每一個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從這場大火中多搶救一點東西出來。你為了別人忍受,就沒有辦法搶救自己想要的那個。
在楊看來讓碩導失望,是他的錯。可生而為人,我們不能只說抱歉。生而為人我們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學會面對、學會拒絕、學會選擇和判斷。
就像羅茜茜,即使這次的性騷擾事件對她不能產生絲毫影響,她依然選擇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因為這樣做可能讓她承擔一定的風險和損失,但是不這么做她一定會后悔。
所以她“決定不再沉默,要站出來”,為了學妹們也為了多年前的自己。
我們也一樣,要敢于拒絕,敢于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一輩子的我們,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可是并不能成為阻擋我們認清事實的真相后依舊熱愛生活的理由。
《潘磕惺俊防锏氖窩荼=「嘸痘嵩倍大火的喜劇演員喬杉,有媒體人這樣評價他的喜劇天賦:
親和外形與傲慢神情的反差,喬杉一出手,就能精確打擊笑點。
可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他不但畢業之后沒有戲接,甚至連1000塊的房租都交不起。他拒絕了朋友介紹的其他工作邀請,因為朋友為了刺激他說根本沒人會請他去演戲。
他開始下鄉演出,一天演兩個小品唱一首歌80塊錢。央戲啊!這和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去當收銀員有什么區別?
但是他只要能演戲,從龍套一步步到主演,最終演到了春晚。
我們都活在枷鎖中,但阻擋不了我們生而自由:
即使面臨再大的困境我們都會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是別無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不是么?
我們要做的,是放下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和焦慮。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面臨的不確定也越來越多。這種不確定是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來源,因為在上大學之前,除了高考選擇學校以外,我們基本上不會有太多關于選擇的糾結。
那時候所有事情都被「規定」好了,日子一天天的重復未來只是高考的另一個名字。但是在大學/工作之后,突然發現自己面對著無數選擇的可能。
眾多的可能性讓我們有了渴望,讓我們不甘心回到最初的起點重新開始。讓我們恐懼和焦慮,甚至想要逃避,甚至選擇閉合自己的認知:比如放棄選擇,一味地聽從。
可是如果不是這么多可能的選擇,生活怎么會有變化,你又怎么會有如今的改變。放棄了自己的選擇就猶如劇透了自己的人生,那樣怎么可能會更快樂?
我們要放下對原本的路徑依賴,敢于犯錯和承擔錯誤的責任。
成長的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模式。可是當我們一旦進入了某個路徑(不管是好還是壞),就可能會產生路徑依賴――就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生活慣性的力量和大腦省事的習慣讓你不斷自我強化,難以再選擇「跳」出來。
就好比我們都愿意相信老師,不愿意相信老師會騙我們會做壞事。
因為我們的選擇是有沉沒成本的,你過去時間,精力甚至感情的投入,都會影響未來其他決定,很難再做出其他的選擇。
另一方面在我們過度關注眼前的選擇的時候,往往會放大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影響。比如當初讓我們慎重再慎重的高考,回想起來恐怕沒有幾個人不是一笑置之吧?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最好」的選擇,因為一旦選擇了,你變永遠不知道另一個選擇會是是什么結果。所以,就算選錯了又怎樣?也許另一個選擇更壞呢?
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的去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挑出現價段更符合自己內心的選擇:
精簡選項
我們都知道有選擇比沒選擇要好,可是并不意味著選擇越多就越好。就像我們過度思考的時候會導致我們遲遲無法行動,太多的選擇也會導致我們無法做出決定。
嘗試相信自己的直覺
每次我有什么事情遲遲無法做決定的時候,我都會選擇拋一次硬幣來決定。沒錯我會定好正反面,但我不一定會去按正反面的結果去做選擇。
很奇怪嗎?不是的,是因為我更相信在硬幣拋出后心里那個隱隱的期盼。不管落地后的結果如何,它都幫我確定了想要的選擇。
我們可能用盡了各種工具,到處咨詢,搜集資料,明明從各種層面上都有一個最理性、原則上最優的選擇。但有時候就是有一種不甘心,不愿意,有一個的聲音在想要選擇另一條路。
只要這個選擇不會傷害其他人,聽它的吧。至少你不會后悔,管他呢。
幫我們做出選擇的方法那么多,可我們要的,不就是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