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30 08:07:42作者:佚名
權威公布,看懂蘇警。
8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執委會發布了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學校獲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作為國家級的學術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代表著中學及科研機構的綜合科研水平與名氣。這么那位獲準國自基金項目的主持人是誰呢?
她就是今年剛入職廣東警察學校計算機信息與網路安全系的夏玲玲同學。
人物簡介
夏玲玲,女,2017年7月結業于北京郵電學院信息安全專業,研究生文憑,工學碩士學位。2017年8月入職廣東警察學校,現為計算機信息與網路安全系班主任,承當《網絡安全技術》《計算機網路安全》《Python編程基礎》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研究方向:網路傳播動力學、網絡爬蟲、數據挖掘等。
參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項,主持院級科研項目1項,在國外外學術期刊和大會上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4篇,最近又收到一篇大會論文和一篇SCI論文的聘用通告。
蘇警院的男人絕不示弱!
“給自己幾個比喻詞?”
“甩得開胸膛,邁得開腿,表面軟妹,實際女漢子!”
三個月前,夏同學還在南京軍校的大太陽旁邊站著軍姿,一邊傾聽教官問話,一邊咬牙告訴自己:還沒到飯點,如何又餓了?
三個月風吹曝曬過去,800米跑從3分35秒增加到3分19,“軟妹”變成了“女漢子”。教官點名贊揚她“像剛從殲20上出來的女飛行員”,同去輪訓的警院女班主任的接頭暗號,也成了“蘇警院的男人絕不示弱!”
“還記得在新警輪訓要去南京的前一天的夜晚,校長給我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希望在新警輪訓其間好好科研不能松懈,也讓我們一起去輪訓的朋友互相照料、互相幫助。”
輪訓其間,夏同學運用課后及下午時間教案和寫論文,時刻記著自己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不敢懈怠,同時作為南京警察學校的一名同學,她時刻不忘“共產干部、公務員、人民警官、人民班主任”的四位一體身分,深諳這是一種使命與責任。
現在,被稱為“女漢子”的夏同學,在蘇警院的跑道上跑出了自己獨到的軌跡。
未曾停下奔跑的步伐
項目申請的背后,離不開“他們”的關心
提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夏同學深陷了追憶。
前后近半年的考察與編寫,是“天上掉餡餅”的最好解惑。即將寫申請書,夏同學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每周八點到下午十點出頭。專心坐著,她經常忘掉進食,錯過了飯點。
焚膏油以繼晷確實不易,但言談之中,夏同學更謝謝的還是背后站著的人。
學校提供的良好條件江蘇警官學院,并且辦公、休息才能無縫切換。這一點,深得夏同學喜愛。科研處請來學者舉辦沙龍,補習基金申請書的編撰。系部領導予以關心支持,同學主動分擔工作,這么種種,她才得以心無旁騖地投入申請書的編撰。
記得許多朋友見到她,還會說:“小夏瘦了,多吃點不要太辛勞,多留意休息”。她們不曉得,正是朋友們的關心和支持給了她更大的動力。
怠慢過,想舍棄過,但總有人送來涼爽光,夏同學堅持了下去。
8月上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批準如同如約而來。
焚膏油以繼晷的夏同學
優秀可以被傳遞
對于首次執教,夏同學有著自己的奇特見解。
她希望盡自己所能,把自己的所學、所感、所悟討教給中學生,由于簡略的知識從書本上就可以榮獲;而較難的知識點,就須要同學在課堂上結合自身多年的知識底蘊加以理解后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給師生們。
夏同學很看重學習風氣的培養,在她眼里,班委里領頭羊的作用可以被無限放大,“優秀”是一種可以傳遞的質量,一個朋友好學可以推動一個寢室都成為學渣,以便推動整個班委的學習風氣。
在學校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下,夏同學主動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指導中學生完成科研項目,寫論文以及申請專利。
“一切為了師生嘛”,和蘇警院所有的同學一樣江蘇警官學院,夏同學說,她將永遠恪守自己作為旅長的原則,“不忘德育初心,謹記班主任使命。”
夏同學和師生們在一起
我桌上有一堆牛奶瓶
花草之美,美在那份巍峨,美在那份生命。
養花之樂,樂在那份情趣,樂在那份性情。
夏同學便是一個愛花的人,她自言不懂養花,卻不阻礙親近自然。好打理的花卉,她用隨手可得的玻璃瓶哺育著,遠看像一個個白色的精靈。
“這是牛奶瓶?”
“哈哈,是的!”
夏同學的“酸奶瓶”
每一個來到辦公室的人,就會被那茁壯成長的白色味兒所傳染,見到他人對花的喜愛,“我工作每天的焦躁感也會慢慢消失。”她說。
養花如養心,伴著花草,夏同學也經常關愛著自己的從警初心——培育更多迎合時代的高素養警務人才。
不僅花草,夏同學還喜歡慢跑,鍛練身體。用夏同學的話來講,運動能讓身心得到放松,她可以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希望在中學生眼里,自己是一個精神狀態細膩的同學。
最后再說兩句?
夏同學,
再和朋友們說兩句談心的話吧!
青春是有限的,
不要在觀望和遲疑中渡過。
希望老師們有明晰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
不要在最好的時光蹉跎歲月。
文|范興、朱彥冰、季晨旭
編輯|徐暢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