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5 20:02:51作者:佚名
“高教大計,專科為本;專科不牢,地動山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時代全省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大會上,教育部主任陳寶生指出,院校要回歸學院的本質職能,把“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要調整思路,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療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抓大專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院校,不注重大專教育的市長是不合格的市長,不參與大專教育的院長是不合格的院士。”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高度注重院校的專科教育質量問題,從那時起到如今,教育部為強化院校大專教育頒布了一系列文件,但目前還是存在部份院校不注重專科教育、輕視人才培養的問題。緣由在于,好多院校把辦學的重點放到組織班主任舉辦學術研究上,這與我國對院校的評價體系,以及學院對班主任的評價體系有關。要讓院校、校長、大學院士真正注重大專教育,投入大專教育,必須變革考評評價體系,嚴格做到不注重大專教育,就對市長一票否決;不參與大專教育,就不能評院士。
目前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輿論對院校的評價,都采用一些學術性指標,例如發表多少頂級論文、有多少科研項目得獎、申請多少發明專利等。很自然地,院校都會把辦學重點轉向學術研究。與之對應,院校給班主任設計的考評評價指標,也是以論文、課題、經費、專利為主,教育教學只有工作量的要求;甚至假如學術成就突出,沒有參與大專教育也不影響職務晉升、評職稱,獲得各類獎勵。這些認真投入大專教育的班主任,因缺論文、科研項目而被邊沿化、淘汰的不在少數。
要改變這一現況,必須變革對院校、校長以及班主任的評價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從2001年起至今,我國早已數次在不同文件中提出院長給大專生上課這一要求,但是到目前為止,院長給大專生上課的制度仍未得到健全。去年中國人才教育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新時代班主任隊伍建設變革的意見》,要求深入推動高等中學班主任考評評價制度變革,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和師德考核,將院士為大專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因此,我國必須構建以人才培養為第一要務的院校辦學評價體系。
首先,要對院校辦學推行專業評價,而淡化行政評價。行政評價會造成院校辦學追求短期辦學政績,而不會關注長周期的教學工作。在美國世界一流學院,校區也舉辦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工作中國人才教育網,并且學院的核心功能是培養人才;學院舉辦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的出發點,也是培植一流人才。教育部主任陳寶生強調,院校領導的注意力要首先在大專聚焦,班主任的精力要首先在大專集中,中學的資源要首先在大專配置,教學條件和教學工具要首先在大專使用,教學方式和激勵機制要首先在大專創新,核心競爭力和辦學質量要首先在大專檢驗,發展戰略和辦學理念要首先在大專實踐,核心價值體系要首先在大專確立。這就是明晰專科教育在中學辦學的核心地位,中學不能本末倒置。對學院辦學進行專業評價,就要把大專教育的舉辦情況作為主要評價指標,例如日本《新聞與世界報導》評價日本學院,采用的指標就是新生投檔率、新生留校率、教育資源借助率(有多少20人以下的班級教學)、畢業率、校友捐款率等,這種都是圍繞教學過程而展開。
其次,學院不宜再對班主任進行量化評價,要引入專業同行評價,由院長委員會管理中學的教學事務,評價每位班主任的教育貢獻和能力。倘若能著力構建起不參與大專教育就不是合格院士的評價體系,意味著教授不參與大專教育也會被評為“不合格”,這都會令所有院士都注重大專教育,將其視為分內必須完成的工作。概而言之,注重大專教育,就要在評價體系變革上動真格,讓市長和院校班主任不得不注重、參與大專教育。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