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4-30 15:53:10作者:佚名
菩薩
無菩提樹,無鏡臺,
那里空無一物,哪里來的灰塵呢?
原文解釋:
身如菩提樹,心如鏡臺,
經常擦拭,避免灰塵
定義:
弟子如菩提樹(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
弟子心如明鏡。 (扭花微笑,禪宗心心相通第一公案)
必須經常刷洗、擦拭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以免被污垢污染,遮蔽其明亮的本質。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怎能招塵埃呢?
定義:
菩提本來象征智慧。
明鏡比喻心靈安靜。
本來安靜,哪里會沾染灰塵呢?
擴展信息:
作品欣賞
詞源
1、此詩見于敦煌抄本《談經》。 關于這首詩的來歷,《曇經》第四至八節有明確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召諸弟子”,請大家“作偈一首”。 又言:“汝若悟通義,我即授汝法,傳六世。” 弘忍大弟子神秀于門前題詩偈曰:“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
經常擦拭以避免灰塵。 弘忍知道后,“遂召修和尚坐堂”,說道:“此偈已作,未見也?!? “若求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 于是,他請他“再寫一首詩”。 ”。而“我去看了好幾天的節目,卻做不到。
”惠能的詩句是應神秀的《無象詩》而寫的。據《檀經》記載,惠能是文盲,他先“請人讀”神秀的詩句,然后創作了這首詩句:“請解者題字”。西間的墻上?!?/p>
此偈與神秀偈在修行方法上有原則上的不同。 神秀的“無相規”使他失去了弘忍繼承人的資格,但他卻成為了北宗的創始人。 由于神秀強調“時時勤拂塵”,后人因其“拂塵而見凈”的思想,將其稱為“漸秀派”。
惠能的詩是對神秀詩的徹底否定,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 它直接掌握了“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宗”。
慧能在《檀經》第20節中指出:“世間人性本來清凈,諸法自性。思惟一切惡事,就是作惡;思惟一切善事,就是行惡。”修行善事?!?這就是惠能。 “主顯節”的基礎。 在他看來,“愚人”與“智者”、“善人”與“惡人”、與“佛”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迷?!钡健拔颉?,只需要一念之間。 這種“放下屠刀立即成佛”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佛教的演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后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2、禪宗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是孤兒,經歷了許多磨難。 他靠在市場上賣柴火為生。 他聽了一位客人念誦《金剛經》,頓悟了,就去五祖那里學法。
一日,五祖祖師召眾弟子來:“我告訴你們,生死是世間大事,你們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海。”生死自性若失,諸自見智慧,本心般若性,各作偈以示之。如果你明白了大意,我就給你佛法,我就是六世祖。”
眾人都在等待神秀賦詩。 神秀在壁上偷偷寫了一首偈曰:“身如菩提樹,心如鏡臺,時時勤拂,免得惹塵埃。”
五祖命弟子焚香恭敬誦此偈。 但他親口對神秀說:“你寫此偈時,未見真性,只出門外,未入門內,此見是求無上菩提所不能得的?!?/p>
惠能雖然不識字,但一聽此偈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就知道自己還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 托人還寫了偈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怎能惹起塵埃。”
所有人都震驚了。 五祖觀后,擦鞋偈曰:“我亦未見性。” 因為他沒有地方住,所以他的心生起。 既然如此平靜,又何必有偈呢? 五祖的心境突然出現,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菩提道,那么菩提有什么樹呢? 如果有一棵樹,那么菩提就成為一個物體并執著于它。 菩提本無所有。 你說你開悟了,但是開悟是什么樣子的呢? 是青色嗎? 黃色的? 紅色的? 白色的?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菩提根本就沒有樹。 你看,它是無形的,無形的。
惠能的意思是“明鏡非平臺”:你說心如明鏡,其實根本沒有平臺。 有平臺就有附件。 俗話說“本無住處,而心應生”,何必有呢? 一個車站呢?
“本無”:本無,無相,無圖,無形,故無有。
《塵埃從何來》:既然什么都沒有,那塵埃從哪里來呢? 沒有地方住。
五祖白樺:心不生不滅。 遇到情況的時候,好像情況就消失了,消失了。 心中之所以有煩惱、有塵埃,只是因為心執念于世間一切的表面現象。 所以,人就會有煩惱,就會產生貪、嗔、癡,而不能明了自己的心性,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要知道,世間萬物皆有毀滅的可能。
所以,它是虛幻的,不是永恒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花太多的力氣而錯過它。 所謂一切皆為我所用,不屬于我。 心無所住,無所憂慮英語作文網,即無心無塵。
五祖的意思是“應無住處,心應生”。 一定不能有執著,這就是佛陀的意思:“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但不能通過妄想和執著來獲得?!? 。 '
這個地方教人不要有執著。 你為何執著于它? 如果你堅持下去,你以后還能活下去嗎? 當你死后,你會執著于什么?
無菩提樹,亦無立明鏡。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