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9 23:00:41作者:佚名
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背過不少文言文吧?文言文與駢文相反,奇句單行,不講排比律動。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來的
生于逆境,死于安樂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生于田間,傅說長于瓦匠之中,焦哥長于漁民鹽商之中,管夷吾長于文人之中,孫叔敖長于海上,百里奚長于市井之中。
所以上天要賦予一個人重大的責任,必先讓他的心志受苦,筋骨勞??累,身體饑餓,行動受挫,以激勵他的心志,鍛煉他的性情,使他能夠做到以前所不能做到的事。
人總是先犯錯,然后才改正;犯錯困于心,思慮重重,然后才行動;犯錯表現在臉上和聲音上,然后才被人理解。如果國內沒有法律,沒有人反對,國外沒有敵人,沒有外部威脅,國家就會滅亡。
然后你就會意識到,生命誕生于悲傷,而死亡誕生于安逸。
翻譯
舜從田間耕種中招進士,傅說從筑墻中招進士,焦哥從販賣魚鹽中招進士,管義武從獄吏手中救出并受任,孫叔敖從隱居海邊中招進士,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贖回并受任。
所以,當上帝要將重任托付給一個人時,必先使他心神苦惱,筋骨勞累,饑餓難忍,身體虛弱,所作所為不盡如人意。這樣,才能激發他的心智,使他的性情堅強,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往往先犯錯誤,然后才能夠改正;先煩惱,然后思想封閉,然后才能進步;別人說話時,你會知道他生氣了。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維護法律的大臣和可以輔佐國王的賢人,如果沒有敵對的鄰國和外患,那么這個國家往往會面臨滅亡的危險。
這樣,你就會明白,悲傷和痛苦能讓人活下去,而舒適和快樂卻會導致人的毀滅。
筆記
1、舜:姓堯,名重華。堯帝時,他在驪山(今山東濟南東南,或山西永濟東南)務農。其父倔強,母吵鬧,兄傲,而能孝順和睦相處。堯帝派他到山林、河川、沼澤等地,遇到風雨,舜沒有迷失方向,就把帝位傳給了天子。國號禹,史稱禹舜。其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
2.發:開始,指任命。
3.渠:田,本義為耕地。渠,田??間溝渠。
4、傅岳(fù yuè):商朝時,人稱須彌,筑城于富縣(又名富巖,在今山西平魯東)。商王武丁想復興殷朝,夢見一位名叫朔的圣人俯視群臣,在野外找到他們。見到武丁,武丁說:“這就是他?!迸c他交談,發現他確實是圣人。便任他為相國,殷朝大興。于是他以富縣為姓,自號傅岳。他的事跡記載在《史記·殷本紀》等著作中。
5.待選。
6、板杵:砌墻時,把土放在兩塊膠合板之間,用杵把土搗實。杵,搗土用的杵。
7.焦哥(gé):商紂王的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并稱智者。
8、魚鹽:即在海邊打撈、曬鹽。《史記》說燕國位于渤海、冀之間,盛產魚鹽;齊國四面環山,海面環繞,盛產魚鹽。
9、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境貧寒,輔佐齊王舅。王舅未能即位,太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道他有德行,便將他從獄中釋放出來,任為相國,尊稱管輔?!妒酚洝す茴亗鳌份d:“管仲受任后,執掌齊國政事,齊桓公為霸。統一九國,平定天下,是管仲之計?!?/p>
10.侍:監獄官。
11、孫叔敖(áo):姓畢,名敖,字孫叔,又字哀烈。春秋時楚國相。本義為“乞思貧民”。乞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謂之“畢”。
12. 海:海邊。
13、百里奚(xī):又名百里奚。他原是虞國的大夫。晉國滅虞國時,百里奚被俘虜,隨虞王被帶到晉國。晉國把女兒嫁給秦國,百里奚被帶到秦國做妃子。百里奚逃到楚國,到了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境的人俘虜。秦穆公聽說他的德行,想贖回他,又怕楚人不答應,就派人去通報楚國:“我的妃子百里奚在,請用五張羊皮贖他?!背舜饝?。當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到了秦國,秦穆公親自釋放了他,并與他談論了三天國事,他非常高興。 他被賦予了治理國家大權,被稱為“五羊大夫”。史載,秦穆公以百里奚、蹇叔、右于治理國家,“開千里之土,而平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記載在《史記·秦本紀》。
14. 城市:市場。
15. 因此:所以。
16.任:責任,負擔。
17. 是:代詞,這個,這些。
18. 也:用在句子前半部分末尾,表示停頓,并解釋句子的后半部分。
19.一定:一定。
20. 遭受:動詞的使役用法,意思是使某人遭受痛苦。
21.心志:意志。
22.老語:動詞的使役用法,意思是使某人疲倦。
23.餓:動詞的使役用法,意思是使……餓。
24. 身體皮膚:皮膚。
25. 空的:形容詞的使役用法,使...貧乏。
26. 覆亂:形容詞使役用法,表示把某物顛倒、紊亂。覆是違背、不利的意思。亂是紊亂的意思。
27. 你做什么:你做什么。
28. 所以:使用(通過那種方式來……)。
29. 動詞:動詞的使役用法,使驚嚇……
30.忍:形容詞使役用法,意為使……變得堅強。
31.增益:增加。增同“曾”。
32. 才能:天賦。
33.恒:時常,常常。
34.過失:錯誤,失誤。
35、心困:心里苦惱。
36、衡與錄:思緒不通。衡與“恒”同音,表示阻礙、不滿。
37.作:起來,做某事的意思。
38.征于色:臉上有征兆,就是面容憔悴。征,征兆,預兆。色,臉色,面色。趙佶《孟子注》:“屈原面容憔悴,漁夫見之,甚為吃驚?!薄妒酚洝でZ誼列傳》:“屈原至江邊,披發吟詩,面容憔悴,形貌憔悴。漁夫見之,問之:“你不是三閭之官嗎?為何來此?”屈原說:“天下濁而我清,眾人皆醉而我清醒,故被流放。”
39、以聲發聲:以言發聲,意為憤怒的言語。趙齊《孟子注》:“寧齊唱歌,桓公大驚?!睂廄R是春秋時期魏人,家境貧寒,以拉車為生。到了齊國,在車下喂牛。齊桓公夜出迎客,寧齊見了他,就打著牛角唱歌。歌中云:“南山荒蕪,白石朽爛,我生無緣與堯舜相會。短布單衣剛到后肢,我喂牛從黃昏到半夜,長夜不息,黎明何時來?”齊桓公召他談話,很滿意,封他為相。
40. 人們這才理解了他。
41.入:名詞作狀語,意為入國。
42.法家:遵守法律的官員。
43、弼士:輔佐君王的賢人。弼士同“璧”,有輔佐之意。
44. Out:名詞作狀語,表示在國外。
45.敵國:實力相當,能夠和你競爭的國家。
46. 外患:災難從國外而來。
47. 恒:常常。
48.亡:毀滅。
49、生于逆境:逆境能使人生存,能使人發展。
50、安逸而死:享受安逸會讓人精神萎靡而死亡。
文學欣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文采飛揚的議論文章。文章的突出特點是先提出論據,然后進行深入的分析、延伸、推理,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首先列舉了六個在逆境中振作起來、努力拼搏、最后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的例子,證明了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圖強,苦難可以促使人再創佳績,逆境可以培養人才,證明了中心論點的正確性;然后,作者從個人的發展和國家興衰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了憂患導致生命、安樂導致死亡的道理;最后,很自然地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
文章第一段運用了類比的邏輯,引用了幾位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跡,說明逆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錘煉人的性格,從而使人變得堅強無畏;而失敗和挫折可以讓人汲取教訓,變得聰明機智,增長才智。所以,經歷過磨難的人往往能被委以重任,而這些人往往做出卓越的貢獻。
文章第二段承接上段,先從積極的角度闡述困難(憂患)和挫折的積極作用,強調有志之士要面對困難,迎接困難,努力克服困難,鍛煉智力,提升才能,從而扭轉逆境,戰勝困難。接著又從消極的方面說明,安逸無憂的生活和優越順利的環境,往往會使人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畏懼困難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翻譯,喪失斗志。最后總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在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不僅成為一句名言和對世人的警示,而且成為被無數中外史實所證實的真理。
在修辭方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將排比、對偶與歸納推理法配合使用。一般來說,闡述、排比的文體可以營造出宏大的氣勢;如果處理不當,也容易導致文章過于復雜、冗長。孟子的文章雖然通篇都運用排比,但給人的印象還是簡潔明了。原因就在于孟子非常注重用詞,力圖擴大每個詞的容量,特別是動詞的容量。排比、對偶不僅使文章的語氣條理分明,而且營造出勢不可擋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大大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關于作者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市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儒家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主張“仁政”英語作文,最早提出“民重于君”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他為“二圣”。他的言論和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中。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生于憂患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翻譯,死于安樂 原文及譯文 03-0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誰知道原文和譯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賞析03-3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古文原文注釋譯文04-12
生于逆境,死于安樂 原文及譯文注釋 01-15
生于逆境,死于安樂 古漢語譯本 11-2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古漢語譯文 03-17
生于逆境,死于安樂12-09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