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18 21:42:28作者:佚名
青海的長云遮住了雪山,孤獨的城市遙望著遠處的玉門關。
吾身百戰黃沙,金甲已磨破,不伐樓蘭,吾誓不回頭。
【翻譯】
青海湖上空無盡的云霧,讓雪山顯得矮了一些。
一座城市,遠遠望去就是玉門關。
歷經百戰,黃沙刺穿了金甲,
不攻下樓蘭城,我就不回家。
【筆記】
青海:青海湖
磨損:磨損
樓蘭:漢代西域國,元封三年歸漢,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此處指入侵西北地區的敵人。
【欣賞】
讀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常常會因為古今地名的繁多,以及地名之間的距離而感到困惑。有的讀者懷疑作者不懂地理,所以不去細細體會;有的讀者則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解讀。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
前兩句提到了三個地名。雪山是指橫跨河西走廊南部的齊連山脈。青海與玉關相距萬里,卻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所以對這兩句的解讀也各有不同。有人說,第一句是展望,第二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和雪山在前,玉關在后。歌詞主人公回望的故鄉應該是玉門關以西的西域。那些不是漢兵,而是胡兵。還有一種說法,第二句是“遠望孤城玉門關”的倒寫,遠景的對象是“青海長云暗雪山”。 這里存在兩個誤解:一是把“望遠”理解為“望得很遠”,二是把對西北邊疆的概括描述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所看到的,前一個誤解是由后一個誤解引起的。第一、二句可以想象成一幅幅廣闊地區的畫面,按順序依次展現:青海湖的天空上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是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雪山之外,是一座孤城矗立在河西走廊的沙漠中;再往西,是遠離孤城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長卷,從東到西,集中描繪了千里遼闊的地域,是當時戍守西北邊疆將士生活和戰斗的典型環境,是對整個西北邊疆的鳥瞰和概括。 至于之所以特別提到青海和玉門關,是和當時民族間戰爭形勢有關的。唐朝西面和北面的強敵是吐番和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就是切斷吐番和突厥之間的交通。一鎮兼顧西面和北面兩大強敵,主要是防御吐番,保護河西走廊。“青海”一帶是吐番和唐軍多次交戰的地方;而“玉門關”以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疆的景象,也點出了“孤城”南抗吐番、西抗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守衛“孤城”的將士們所關心的,所以讓青海和玉關出現在畫面中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與其說這是戰士們看到的景象,不如說這是戰士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這兩句話在描寫景色的同時,洋溢著豐富而復雜的情感:戰士們對邊境局勢的憂慮,對所擔負任務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以及邊境生活的孤獨和艱辛,都融入到悲壯而空曠、煙雨朦朧的景色之中。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遠望玉門關”意思是:站在邊防孤城上,可以望見從青海湖經岐山到玉門關的邊防線。天空烏云密布,煙霧滾滾,銀裝素裹的雪山頓時顯得黯淡無光。這不僅描繪了邊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即將來臨的緊張氣氛,充滿著凄涼悲壯的情調。這兩句詩是倒裝句,使詩畫的色彩頓時凸顯出來。同時,從地理上看,站在“孤城”上,肉眼根本看不到玉門關、岐山、青海湖三者相連接的千里邊防線。 這里,將一幅“遠景”與上述三處遠方呈現在同一畫面中,不僅以想象夸張的手法,使之“看透萬里”,而且凸顯了邊防軍心系大局、肩負重任的歷史責任感。
第三、四句由與場景交織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百戰黃沙披金甲,不攻樓蘭不歸”兩句,是對戍邊將士的戰斗生活和志向的集中概括。意思是說,在荒涼的大漠里,征戰不斷,將士們身經百戰,連身上的鐵盔甲都磨破了,但只要邊患未除,他們就決不脫下盔甲回家。唐朝西部的主要敵人是吐番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朝政府軍與吐番貴族軍多次交戰、激戰的邊疆;而玉門關一帶西與突厥相鄰,長年戰火不斷,激戰不斷。“百戰黃沙披金甲”是對這段戰斗生活的有力概括。這是一首概括性極強的詩。 戍邊之久,戰亂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頑強,邊塞之荒涼,都概括在這七個字里。其中,“黃沙”二字是真實的場景,渲染了邊疆戰場的典型環境和邊塞的荒涼;“百戰”二字生動地描繪了將士戍邊之久,邊塞之戰之頻繁;而“披金甲”三字渲染了戰斗的艱苦和激烈,也顯示出將士們為保衛國家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價,甚至犧牲了自己。然而,雖然金甲易損,生命可以白白浪費,但邊塞勇士報國的意志卻絲毫不會減弱。“不攻下樓蘭,我決不回頭”是他們內心激情的直接表達。這里用到了樓蘭的典故。 漢代樓蘭王勾結匈奴,屢次截殺漢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公元前77年,大將霍光派平樂督撫傅介子出使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傅介子巧奪天工,奪得樓蘭王首級,凱旋而歸,為絲綢之路掃清了一道障礙。這里指吐魯番、突厥貴族的統治者。詩中的將士們,沒有久戰而歸的厭戰情緒,為了保衛家園的安全,不顧個人利益,在強敵面前堅決表達了戰斗到底的決心。“不攻下樓蘭,我決不回頭”,這七個鏗鏘有力、鏗鏘有力的字眼,成功地塑造了一群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心靈壯麗的英雄人物,讓人感受到了詩意場景的浩瀚和悲壯情懷。 前兩句境界遼闊,情懷悲壯,內涵豐富;第三、四句之間有轉折,兩句形成鮮明對比。“黃沙”句雖然描寫了戰爭的艱辛,但整個形象實際給人的感覺是雄偉有力,而不是低沉悲涼。因此,最后一句不是無日歸家的悲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而是基于對戰爭的艱辛和長期性的深刻認識而發出的更加堅定、深沉的誓言。
這首詩的基調悲壯凄涼,這與詩中色彩的巧妙運用有很大關系。
“青海長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清澈碧綠;雪山如銀蟒般舞動;烏云翻涌,墨色突至。在這里,“青”、“黑”、“白”三種色彩涌動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層次豐富的中國畫。在這幅中國畫中,詩人不僅充分發揮了色彩的對比,還突出了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銀輝給人呈現出一種純潔潔白的美感,“長云”后的“暗”字用淡黑色描繪,使畫面以明暗對比形成陰郁的戰爭氛圍和凄涼的境界。王昌齡能夠把“色”與“光”交織在一起,用暗弱的光線渲染出冷色的凄涼感。所以,這里的色與光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屬性,對色與光的描寫也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畫面,它們已經融入了豐富的感情和情緒。 色彩實際上已經從圖像的屬性上升為獨立的圖像,而“青海長云暗化雪山”這句話,其實就是用色彩來傳達情緒的優美句子,達到了情與景的融合。
詩人準確地把握了戍邊將士那跳動的心跳,并賦予其恰當的色彩和光線,使得全詩的藝術畫面氣勢磅礴、情調悲壯、意境深遠高遠,生動地反映了生活在盛唐時期的人們普遍的精神特質。
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思想特征,就是在抒發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不回避戰爭的艱辛。這是明顯的例子。可以說,不空洞、不膚淺的三四句抒情,需要一二句中對環境的豐富而深刻的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情感的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在本文也有明顯的體現。
[詩人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盛世著名的邊塞詩人,被后人譽為“七言絕句大家”。早年貧賤,困于農耕,近四十歲才考中進士。初任中書省校書,博學鴻詞,授司水衛。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情甚篤。開元末年,回到長安,任江寧承,后受讒言,貶為龍表衛。安史之亂爆發,被巡撫陸求所殺。 其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尤其以進士前去西北邊塞時所寫的邊塞詩最為著名,被譽為“詩宗王江寧”(亦有“詩帝王江寧”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