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5 14:37:35作者:佚名
西江月:夜走黃沙路
(宋)辛棄疾
明月照枝頭驚鵲,微風吹夜半蟬鳴。
稻花飄香,預示著豐收;蛙聲陣陣,令人心曠神怡。
天上七八顆星星,山前兩三滴雨。
那間老茅草屋就在社區森林旁邊,突然出現在小溪源頭的道路轉彎處。
曲調:西江月
夏夜從黃沙橋回家
辛棄疾
被月光下離開樹枝的喜鵲驚嚇到,
我聽到午夜微風中傳來蟬鳴。
稻田的甜香預示著來年豐收;
聽,青蛙的叫聲多么悅耳!
云層外面有七八顆星星閃爍;
山前灑下兩三滴雨滴。
村廟旁邊有一家客棧。快看!
蜿蜒的小路通向小溪邊的小屋。
(許淵沖 譯)
《西江月·夜行黃沙路》描寫了辛棄疾被貶江西寓居期間,夜間行走在黃沙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受。
這首詩從視覺、聽覺、嗅覺三個角度描寫了夏夜的田園風光,把山村夏夜描繪得美麗而寧靜,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對清靜、自然、悠閑的農家生活的向往。這首佳作在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的手中,同樣美麗動人。
譯文首句中“Statled by”的倒裝,突出了作者的感受,使讀者能更快感受到詩中美景和意境所帶來的驚喜;隨后,蟬鳴在微風中凄厲地鳴叫,給讀者以聽覺上的感受,創造性地隱喻了詩人當時所處的氛圍,給人一種夜半涼爽的感覺;而稻田的甜香,則從嗅覺上給人一種朦朧愉悅的感覺。原詩從視覺、聽覺、嗅覺三個方面描寫了夏夜的鄉村山景,從而調動了讀者的三個模態系統,把寧靜的山村夏夜描寫得美麗、靜謐、自然,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和對安靜、自然、悠閑的農家生活的向往。Beyond the cloud和Before the hills也將景色突出,給讀者以視覺上的沖擊,創造了由近到遠、由上到下的視覺意境過渡。 (多模態視角下宋詞翻譯的意象美——以辛棄疾英譯為例 劉一婷)
“稻花香預示著豐收”原文并沒有明確指出到底是青蛙在“預示著豐收”,還是人在“預示著豐收”。譯者巧妙地避開了這一艱難選擇,在這里使用了promise這個詞,避免談論誰在“預示著豐收”,而只指出“稻花香”預示著“豐收”。這個詞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譯者在翻譯上的創造性。
“舊草堂在社林旁,路轉溪頭忽現。”表達了作者對“舊草堂”突然出現的驚訝之情。原文的“今”字放在最后一句,而在譯文中,譯者把“瞧”字單獨成句,放在“村廟旁有客棧”之后。同一詞位的安排,恰好符合作者看到草堂時的驚訝之情。“觸之動心,其義、其詞、其句,憑空而來,無中生有,以之為心,情、景、物而出。”不僅展現了譯者與作者、與原作者的互動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也充分說明了譯者在翻譯中付出的創造性努力。(《從認知語言學翻譯視角看宋詞翻譯——以辛棄疾英譯為例》,丁俊、宣志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