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7 14:53:23作者:佚名
第二課:水泥路鋪滿金棕櫚
1. 教科書解讀
1. 人文主題與教學策略
本課文描述了秋天里落葉鋪滿路面的常見景象,并配有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精美插圖,學生可以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想象畫面的方式,感受到秋天平凡的美,在朗讀中感受到作者對美麗秋景的熱愛。
2. 漢語教學內容與策略
1. 讀寫部分
(1)識字
發音:
重點是區分前后鼻音,如“凌、增、宗”是后鼻音,也是聲義字,可借助聲部規則進行識別和閱讀。
通過學習字義可以提高對平舌音和卷舌音的區分,例如“印”,讀好帶有“印”字的單詞可以鞏固發音。
要識別和閱讀多音字,例如“鋪”(pu),在文中發音為“pū”,可以通過查字典,根據含義判斷讀音。
字體方面:
觀察圖畫,連線部首,認識“鞋”字。
“流”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
詞義方面:溝通部首與詞義的關系,背誦“水中、增、凌、宗”(wa、zeng、ling、zong),自學加深對“印”字的理解。
(2)寫作
本課要求學生能夠書寫13個新漢字,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漢字的結構特點,進一步注重筆畫的重點,從而正確、規范地書寫漢字。
2. 閱讀理解部分
(一)表達特征分析
1. 文本特征分析
《鋪滿金棕櫚的水泥路》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以孩子的視角觀察身邊的風景,發現平凡生活的美,展開豐富的想象,充滿童真童趣,充滿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中,通過感受深秋落葉鋪滿水泥路的美麗,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發現平凡生活的美。
②語言特點分析
本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有少數詞語學生不易理解,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結合圖片理解詞語。通過反復閱讀,掌握形容詞、比喻、標點符號等,感受景物之美、人物心情之美。在對比中,發現文章開頭與結尾相互呼應,感受結構之美,感受人物的情感。
(2)課后練習分析
◆ 大聲朗讀課文,寫下你喜歡的句子。
注意帶著情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發現形容詞、比喻、省略、感嘆號等詞語所傳達的美感和情感。朗讀時,整體語調要舒緩柔和,語氣要歡快愉悅。通過課堂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引導學生發現描寫風景的優美句子、描寫人物心情的好句子、首尾呼應的句子。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有選擇地抄寫,遵循“少指定、多選擇”的原則。
◆你怎樣理解下面劃線的詞語?和同學討論一下。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詞”是本單元閱讀能力訓練的重點,一方面可以通過查詞典、聯系實際、聯系上下文、找反義詞、結合插畫等方法來理解單詞,另一方面理解同一個單詞的意思,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3. 積累與表達部分
◆ “水泥路上長滿了金燦燦的棕櫚樹”,多么美麗的發現??!你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用幾句話寫下來。
本單元的語言要素之一是“學會寫日記”,寫日記從觀察生活開始。在材料選擇方面,通過對比“閱讀環節”,引導學生觀察內容,內容可以是對某一場景的詳細描述,也可以是對多個事物的簡要描述。在寫作方法方面,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歸納總結方法,找到合適形容詞的作用,運用比喻,按順序描述,呼應開頭和結尾。
在學生討論自己的寫作時,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方法進行評論,強化方法的運用,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保持寫作的積極性。
2.機組總體結構
3.黑板設計
四、教學評估
5.資源鏈接
關于作者
張秋生是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主要作品有《啄木鳥小分隊》《校園玫瑰》《燃燒吧,篝火》《三個胡大剛的故事》《100個小棕櫚童話》《Y字樹上的少年女巫》《雞蛋、鴨蛋和老鼠蛋》《白樺林來的蒙面大盜》《獅子與不醒的舊夢》《強盜、精靈和女巫的故事》等。作品曾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等。
教學過程
整體單元架構
往上看
完成學習表
同學們,我們都已經做好課前預習,并完成了學習表。請與我們分享你的學習進度。
學習主要人物的發音和性格
1. 活動一:形聲字聚會。(把所有新字貼在黑板上,選出形聲字。)
(1)根據聲部音標規律,認讀“水中、凌、增、宗”字,并正確發出平舌音和軟腭鼻音。
演示幻燈片:雜亂的水坑增添了棕色
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讀。
(2)交流記憶法:水中的識字——水中的形根(水中)、增(增)、凌(凌)、宗(宗)都是聲義字。 傳達部首與字義的關系。
學生不能表達的,老師進行補充。
Wa:Wa 是一小灘水。
曾:本義是加土。
菱:指塊狀或錐形的冰。
棕櫚:棕櫚是指棕櫚樹,是一種植物。
2. 活動二:追溯漢字的起源。
(1)看圖識字,記“鞋”字。
①課件呈現課文句子及插圖:我穿著一雙棕色的小雨靴。
請仔細看文中的插圖熨帖的解釋詞語三年級,找出小女孩穿的靴子。你發現它和我們平常穿的運動鞋有什么不同?(默認:靴子比較高)
②課件展示了馬靴的圖片,以及“鞭”、“鞋”等含有“革”字的新詞。
延伸:靴子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騎馬打獵時穿的,是用動物去毛后的皮做成的?!案铩弊峙缘膯卧~大多與皮革有關,如“鞭”、“鞋”等。
(2)結合字義,加深對“印”字的理解。
①展示課件:
老師講解:“印”字上半部為“用手抓”,下半部為“蹲著的人”。全字義為將物制服跪在地上,強行在其額頭上留下印記。后來引申為用力按壓而留下的印記。
②展示課件:圖片,讓學生猜哪個字包含“印”,并提醒學生正確發前鼻音。
(海豹)
(腳?。?/p>
3. 活動三:根據含義識別多音字。
(1)學生可以查字典了解“pu”(pu,商店)這個詞的不同含義。
(2)根據詞典內容對準備表第3題進行自我評估。
4. 活動四:生詞回家。將生詞放回到課文中,自由朗讀課文。
【設計方案】
根據本課生詞的不同難易程度,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學閱讀,落實課程標準中自學閱讀的要求,利用音義字規則、圖片、識字等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學會寫關鍵詞
1. 活動一:對新詞進行分類,討論其結構特點。
①學生根據結構對新單詞進行分類。
針狀結構:晶體
上下結構:緊密
左右結構:商店、泥土、院子、印刷品、行、列表、規則、規則、混亂、棕色
半封閉結構:晚期
②學生交流結構特點:
漢字“晶”字形上方的“日”字居中,下方的兩個“日”字分列在縱向中心線的兩側。
上下結構的“緊”字,上部書寫較短,下部兩筆一劃略小,一劃略大。
左右結構的字“蒲、逆、元、排、圭、宗”是左邊窄,右邊寬,“陰、鸞”是左右等寬,“列、則”是左邊寬,右邊窄?!傲小钡摹柏帧币獙懙瞄L一點。
2. 活動二:根據結構特點指導寫作。
① 和同伴討論生詞的結構特點和需要注意的筆畫重點。
② 溝通中容易出錯的筆畫:
“印”字的左半部分由三筆完成。“印”字的筆順特別說明為:撇、豎、橫。
“規、則、遲”中“夫、貝、尺”的下劃變為點。
在指導學生整體觀察結構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關鍵筆畫和易錯筆畫進行練習,做到正確、規范地書寫漢字。
單詞檢測和評估
1. 伙伴們互相檢查彼此的發音并做出評價。
同學們互相檢查對方的必答單詞。如果答對了,就在藍線框旁邊畫一個笑臉。如果有不認識的單詞,就圈出來再讀一遍。
2、根據交流結果和老師的指導,寫出新單詞。
學生預習時,將寫得不好的單詞重寫,前后學生互相評價,如果單詞正確、漂亮、沒有改正,課本上的字格旁邊就會畫一個笑臉。
總體看法
1. 同學們,在閱讀《金棕櫚鋪就的水泥路》這篇題目時,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棕櫚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路上的金色棕櫚是什么?
2. 查看學習表的“總體看法”部分
本文描寫的是我在路上見到的景色:深秋時節,雨后天空放晴,道路兩旁的樹葉紛紛揚揚地落下,一片片像樹葉一樣緊緊地貼在濕潤的地面上,整條道路仿佛鋪上了一塊色彩斑斕的地毯。
3、老師小結:作者首先寫了自己經過一夜的秋風雨,背上書包去上學的情景;然后寫了自己在去學校的路上所發現的一切,重點寫了那條鋪滿了金棕櫚的水泥路;最后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對水泥路的喜愛。
感受雨后的變化
(轉折):經過一夜秋風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又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一起欣賞吧!
1. 閱讀第三段,理解“bright”的含義
展示課件:啊!多么晴朗的天空啊。
(1)學生交流、教師指導總結方法:
結合上文“天空開始放晴”我們知道,晴朗的天空就是晴朗的日子。
尋找同義詞——分解單詞并解釋其含義。明是明亮;朗是清澈。從“明”可以知道晴朗的天空有充足的光線。找出“明朗”的同義詞——“清朗”,引導學生談論生活中晴朗的天空是什么樣子。
結合后面的文字——“閃閃發光的水坑”和“映出一小片藍天的一角”,還可以看出,晴天的時候天空清澈蔚藍,光照充足,所以水坑會閃閃發光,映出藍天。
展示課件:展示水坑的圖片。
展示晴朗天空的圖片 - 讓觀眾直觀地了解晴朗天空的樣子。
(2)引導朗讀:播放一張晴朗天空的圖片,讓學生大聲朗讀“啊!多晴朗的天空?。 ?/p>
課程:晴朗天空的圖片“??!多么晴朗的天空。”
提示:你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預設:愉快的心情、喜愛雨后的天氣。)通過朗讀表達作者的感受,引導讀出感嘆詞“啊!”和“怎么樣”。
總結法:理解單詞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觀察圖片、聯系生活、找同義詞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
本單元的語言元素為“理解難詞的多種方法”,在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觀察圖片、聯系實際、找同義詞反義詞等方式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運用這些方法理解單詞、舉一反三,并運用語言元素進行具體化。
2. 閱讀第 4 段
(1)你見過雨后這樣的景象嗎?你在水坑里看到了什么?(幻燈片放映第四段)學生討論。
預設1:下雨后,我家附近也會出現小水坑,我喜歡用腳踩水坑。
預設2:我看到水坑里有一些被雨水沖走的垃圾。
假設3:我看到自己在水坑里。
(2)大聲朗讀第3-4段。提示:閱讀時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場景。
概括法:你看,作者寫的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風景,我們讀課文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畫面,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
3. 閱讀第五段
你一定見過雨后樹葉被風雨吹落到地上的場景。作者在第五段描述了這一場景。
課件顯示:泡桐樹掉葉子了,葉子一掉就粘在了水泥路上。
(1)這是作者寫的嗎?為什么這樣寫不好?(假設:一點也不美。)
(2)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很美?幻燈片展示的是第五段。
預設1:從“一片片”、“金燦燦”幾個字就能感覺到葉子很多,顏色也很漂亮。
預設2:“閃閃發光的雨滴”這個詞讓你感覺到樹葉是濕的,“緊緊地”這個詞讓你感覺到樹葉緊緊地貼在地面上。
(3)指導閱讀,幫助學生正確發音括號里的形容詞。
課件顯示:道路兩旁的梧桐樹落下了一片片(金黃的)葉子,這些(閃著雨滴的)葉子一落下,就(緊緊地)貼在(濕漉漉的)水泥路面上。
摘要: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在作者張秋生的筆下,加上一些形容詞,顯得更加生動,我們仿佛親眼看到樹葉飄落。寫作時也可以加上一些形容詞。
欣賞語言,感受風景之美
課件介紹了第6、7段。
1.這兩段文字主要講了什么?
假設:第6段描述了整條水泥路都被落葉覆蓋,第7段描述了水泥路上的每一片葉子。
概括法:先把水泥路整體寫出來,再詳細寫水泥路上的落葉,這就是從整體到細節,寫散文的時候也可以借鑒作者的寫作方法。
2、默讀課文第6-8段,找出讓你覺得美的詞語和句子。用“ ”圈出相關句子。學生匯報,教師指導。
重點句1:水泥路就像一條五彩斑斕的地毯,是一條印滿落葉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課件)
(1)引導學生掌握“色彩斑斕的”、“印滿落葉的”、“閃閃發光的”等詞語,體會水泥路的美麗。(板書:形容詞)
(2)本文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板書:比喻)
作者把水泥路比作什么?(作者把水泥路比作地毯。)
想象一下:你眼前看到的不再是鋪滿落葉的水泥地面,而是落葉鋪成的地毯,你有何感受?
(3)課件顯示:水泥路是一塊()地毯。指導學生從本文中找出適當的詞語描述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地毯,并試著讀出這種地毯的特點。
(這是一條色彩斑斕的地毯;這是一條有著落葉圖案的地毯;這是一條閃閃發光的地毯;這是一條可以鋪得很遠的地毯……)
(4)句子中的“……”可以用句號代替嗎?
課件:水泥路就像一條彩色的地毯,它是一條閃閃發光的地毯,上面畫著落葉的圖案,從腳下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預設:不,省略號讓我們感覺到那條鋪滿落葉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老師又補充道:省略號不僅表達了水泥路的長,也意味著讓人無法停止看下去。看來標點符號也會說話。(板書:標點符號)
(5)引導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熨帖的解釋詞語三年級,慢慢朗讀,給人以畫面的延伸感。
(6)總結法:小朋友們,你們感受到了作者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比喻、每一個標點符號所傳遞出的美。你們學得真好!文中這樣的美還有很多!請用這種方法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吧!看看你們感受到美的地方在哪里?
重點句2:梧桐樹的每片落葉都像一只只金色的小手掌,整齊地、平整地貼在水泥路上。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但這卻為水泥路增添了美感。(課件)
(1)當學生說起把落葉比作金色的小棕櫚樹時,引導他們說說這個描述給他們帶來的感受。(預設:葉子給人的感覺很可愛,充滿活力。)
(2)理解“順利”與“混亂”
①查詞典——出示“ironing”在詞典中的意思:A.舒服的;B.(某事)完全恰當的。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解句中的“ironing”可以理解為“落葉舒服地粘在水泥路上”。
與下面的文字銜接——將下面文字中的“壓扁”一詞與第5段“緊緊地粘在濕漉漉的水泥路上”中的“粘”一詞結合起來,感覺梧桐樹葉子與水泥路貼合得非常緊密。
②觀察插圖,發現其特點——學生描述文字插圖中梧桐樹葉的排列給他們帶來何種感受。
結合上述上下文,找出反義詞——“arranged irregularly”,說明“messy”的意思是“不規則的”。
(3)為什么不規則的、甚至稍微雜亂的葉子更美麗?
假設:不規則甚至雜亂的葉子是現實的;如果排列整齊,那就不自然了。
摘要: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寫出了看似普通的落葉所蘊含的生命力,看到雜亂背后的自然之美,表達了對落葉的喜愛。
(4)提供朗讀指導。
重點句3: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著,一滴一滴地仔細數著。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矗鼈兿駜芍蛔丶t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落葉間快樂地跳躍著、歌唱著……(課件)
(1)當學生談到把雨靴比作小鳥時,引導他們說說這個描述讓他們有何感受。(預設:我覺得很開心,很喜歡這個風景。)
(2)幻燈片放映:“我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著,一塊一塊仔細地數著?!?/p>
我為什么走得這么慢?(我愛眼前的美景,我不想破壞它,也不想錯過任何一片葉子。)
(3)提供朗讀指導。
(4)概括法:同學們,作者不僅寫景物之美,還寫自己心情之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表達了自己對景物的喜愛之情,這就叫“情景融合”。你們在寫作時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3.呼應開頭和結尾,發現結構之美。
過渡:多么美麗的景色!多么優美的語言!這篇文章的結構也很優美。
(1)展示前兩段和后兩段。
(2)閱讀本文。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像這樣,把文章開頭提到的內容在結尾又提到一遍,這種方法就叫首尾對應。這種方法使得文章充滿詩意,結構嚴謹,也更加凸顯了作者對門前水泥路的喜愛。大家在寫作時也可以嘗試使用這種方法。
(4)朗讀指導:語氣可以強烈一些,以表達對美麗風景的喜愛。
通過分析單詞和標點符號,可以發揮想象力,感受語言所傳達的美感。還可以用這種方法與同桌交流,掌握使用方法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合理運用作者的寫作技巧,為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奠定基礎。
抄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1. 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加深對景色之美和情感的體會。
2. 學生自行選擇并抄寫句子。
3. 重點:提醒學生抄寫句子時,一定要按正確的格式,標點和空格正確,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
比較閱讀
1. 學生課后“閱讀環節”:汪曾祺《介紹我的家人》
2.討論:兩人分別描述了汪曾祺在上學路上所見的景象,他看到了什么?
3、總結: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路段,給不同的人不同的觀感,你可以像張秋生一樣,把一個場景描述得非常詳細,也可以像汪曾祺一樣,把多個事物簡略地描述出來。
4. 用幾句話寫一下你在上學或放學途中看到的風景,并盡量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使用恰當的詞語、選擇恰當的比喻、發揮合理的想象力、使用恰當的標點符號等。
5. 學生們分享上下學途中看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