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27 22:38:37作者:佚名
閱讀下面古文,回答10至13題。
張氏與禹結婚,生子訥。不久,其妻去世。張氏娶牛氏為第二任妻子,生子程氏。生性兇悍,妒忌訥,待訥如奴仆,食其劣食,又使訥砍柴,每日挑一肩,不足則打罵,使訥不堪忍受。生偷偷為程氏留有香酥餌料,使程氏拜私塾為師。
程長大后,孝順友善,不忍心看到弟弟受苦,暗中勸說母親,母親不聽。一天,訥到山上砍柴,還沒砍完,就下起了暴風雨,他躲在一塊石頭下,雨停了,天色已晚,他餓得不行,就扛著柴回家。母親看了,生氣了。訥不肯吃,餓得進屋,直挺挺地躺著。程從學校出來,看見訥默不作聲,問:“你走了嗎?”訥說:“我餓了。”程問訥為何要走,訥便實話實說。程傷心地走了。過了一會兒,他端著糕餅給弟弟吃。弟弟問他是從哪里來的。訥說:“我偷偷叫鄰家婦女給我做的,你吃吧,別告訴任何人。” 聶吃了糕餅,說:“以后別再這樣了,要是連累到我,那就麻煩了。再說,你一天只能吃一頓飯,不會餓死的。”程說:“你力氣這么小,怎么能再砍柴呢?”
第二天,午飯過后,他偷偷地上山,來到哥哥家砍柴。哥哥看見他,很驚訝,問:“你要干什么?”他回答:“我要幫忙砍柴。”他問:“誰派你來的?”他說:“我自己來的。”哥哥說:“沒有。”于是他趕緊回來了。程不聽,手腳并用地幫哥哥砍柴。他還說:“明天拿把斧頭來。”哥哥上前攔住他。見他手指被打斷,鞋子也磨破了,他傷心地說:“你再不快點回來,我就拿斧頭自殺了!”程就回去了。第二天,他又拿著斧頭走了。哥哥大吃一驚,說:“我叫你別來了,你為什么又這樣?”程沒有回應,飛快地砍柴,汗流浹背,下巴都快掉了。他好久才停下來。 他只夠拿一捆東西,就不辭而別了。老師打了他,他卻說實話。老師很佩服他的品德,就不再阻攔他了。他哥哥勸阻他好幾次,他都不聽。
一天,他和幾個人正在山上砍柴,忽然來了一只老虎,大家都害怕,紛紛躲了起來。老虎用嘴叼走了程。老虎背著程,慢慢地走著。聶在后面追,聶用斧頭砍它,老虎疼得逃走了,誰也追不上它。它哭著走了回去,大家都安慰它。它哭得更厲害了,它說:“我弟弟不是你弟弟,更何況他為我而死,我怎么活得下去?”于是它用斧頭砍斷了程的脖子。大家都想救它,砍進肉里大約有一寸多。大家都大吃一驚,撕開它的衣服,把它綁起來,大家把它扶回家里。母親哭著罵道:“你殺了我兒子,難道你要砍斷我的脖子做青丸嗎?”聶呻吟道:“媽媽,你放心,我弟弟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聶于是拒絕進食,三天后就死了。
(摘自《聊齋志異:張成》,編輯刪除)
【注釋】①qú:勞碌。②xū:突然。③lí:斬。
10. 下列哪項針對文中的波浪線切分句子是正確的?(3分)
A. 一天,尼去山里砍柴。還沒砍完,就遇到了暴風雨。他躲在一塊石頭下。雨停了,但已經是日落時分。他餓極了,就扛著柴回家。他母親檢查發現,柴已經所剩無幾了。她很生氣,拒絕給他吃的。
B. 一天,尼去山上砍柴。還沒砍完,就遇到了一場暴風雨。他躲在一塊石頭下。雨停了,但太陽已經落山了。他餓極了,就把柴扛回家。他母親來看他,生氣地拒絕給他任何食物。
C. 一天,尼去山上砍柴。還沒等他砍完,就來了一場大暴風雨。他躲在一塊石頭下。雨停了,但已經是日落時分。他餓極了。于是他扛著柴火回家。他的母親來看他,她很生氣,拒絕給他任何食物。
D. 一天,尼去山上砍柴。還沒砍完,就遇到了一場暴風雨。他躲在一塊石頭下。雨停了,但太陽已經落山了。他餓極了,就把柴扛回家。他母親檢查發現,柴火所剩無幾。她很生氣,拒絕給他吃的。
11.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釋哪些是錯誤的?(3分)
A、“畜”是“隱藏”的意思,與“雞豚狗彘之儲,無失其時”中的“畜”意思相同。
B.“愀然”為“不高興、悲哀的樣子”,與《赤壁賦》“蘇子愀然”之“愀然”意思相同。
C、“謙”是“請、請求”的意思。這就是《水龍吟登建康上心閣》一詩中“能喚紅巾綠袖的謙”的“謙”的意思。
D、“累”是“惹是生非”的意思,與《老子》第四章“九層之臺,壘土而起”中的“累”義不同。
12.下列哪項對原文的概括是錯誤的?(3分)
答:張訥與張成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繼母牛媽媽對兒子張成十分疼愛,但對張訥十分嚴厲,經常責罵張訥。
B.張成知道弟弟受著母親的虐待,便想方設法給弟弟送吃的,并認為弟弟體弱,不該太辛苦。
C、張成砍柴的時候,手指被砍破了,鞋子也被扎破了,但他一點也不在意,只想著第二天帶把斧頭去,提高效率。
D.砍了一捆柴火后,張成主動回了私塾,他怕老師責罵,只好實話實說,后來贏得了老師的表揚。
13、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Niu 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他嫉妒 Ne,把他當成奴隸一樣對待,給他吃劣質食物。
(2)誠懇的,我不會回應。我會趕緊去砍柴,下巴不停地冒汗。
【回答】
10.D
11. 一個
12.D
13.(1)妞妞是個狠女人,她總是嫉妒張訥,把他當做傭人,給他吃粗劣的食物。
(2)張成一聲不吭,忙著砍柴,大汗淋漓,也沒停歇。
【分析】
10.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標點符號的使用能力。
有一天,張訥上山砍柴,砍的柴不夠。天下著大雨,他只好躲在一塊石頭下面。雨停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餓得不行,就扛著柴回家了。繼母見他砍的柴不夠,很生氣,就沒給他吃的。
“進山”的目的是為了“砍柴”,所以“進山砍柴”是不能分離的,排除AB。
“Take shelter under the rock”是“Take shelter under the rock”的縮寫,且“under”之后要分句,所以排除C。
因此選擇D。
11.本題考查學生對常見實詞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A、“與‘雞、豬、狗、豬等牲畜,當令不失’中的‘活’字意思相同”錯誤。
第一個“畜”是藏。句意:牛把好吃的東西偷偷藏起來給孩子張成吃;
第二個“畜”是飼養牲畜。本句的意思是:飼養雞、豬、狗,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間。意思不一樣。
B.正確。“愀然”都是“不高興,難過的模樣”。第一句的意思是:張成聽了這話,傷心地走了;第二句的意思是:蘇子也難過的模樣。
C. 正確。
兩個“qian”的意思都是“請,請求”。
上句意思:我從家里偷了一些面粉,請鄰居家的婦人做了;
第二句的意思:誰能叫那些身著紅綠衣的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意的淚水啊!
D.正確。
第一個“累”是牽連。句意:這件事情要是被發現了,就會牽連到你;
第二個“累”是積??累,九層臺是用筐子裝土堆起來的,意思不一樣。
因此選擇A。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他怕老師罵他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所以只好說實話”錯誤。原文說的是“老師打了他,他才說實話”,意思是他被老師打了之后,才對老師說實話。
因此選擇D。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每”是經常、頻繁的意思,“奴畜”是把他們當奴隸一樣飼養,“啟以惡食”是吃不好的食物。
(2)“弗應”表示不回應、不說話;“刈”表示切斷;“少”表示一點點。
參考翻譯:
張氏在河南娶妻,生子為張訥。不久,妻子去世,張氏又娶牛氏為第二任妻子,生子為張成。牛氏性情兇悍,對張訥妒忌心強,將他當做奴隸養大,給他吃的飯菜很差,還讓他砍柴,每天命令他砍一擔柴。如果張訥完不成任務,就會被鞭打或責罵,讓人無法忍受。牛氏偷偷把好吃的藏起來給孩子張成吃,讓他去讀私塾。
張誠漸漸長大,他孝順父母,疼愛弟弟,不忍心看到弟弟受苦,便私下勸告母親(不要那樣對待弟弟),但母親不聽。一天,張訥上山砍柴,沒有砍夠柴,又遇上暴風雨,只好跑到巖石下躲雨。等雨停了,天色已晚,他餓得直咕咕叫,便扛著柴火回家了。繼母見他柴火不夠,十分生氣,便不給他吃。張訥餓得進屋,直躺在床上。張誠從私塾回來,見弟弟臉色不好,便問他:“你是不是生病了?”弟弟說:“太餓了。”張誠問弟弟是什么原因,張訥便將實際情況說了出來。張誠聽后,十分傷心地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他端來一個煎餅給哥哥吃。哥哥問他煎餅是從哪里來的。他說:“我從家里偷了些面粉,讓鄰居家的女人做了。你吃了吧,別告訴別人。”張訥吃完餅,對弟弟說:“以后別再這樣了,要是被人知道了,你也會受牽連的。再說,你一天吃一頓飯,也不會死。”弟弟說:“你本來就弱,怎么能砍那么多柴呢?”
第二天,吃過早飯后,張成偷偷溜進山里,來到哥哥砍柴的地方。哥哥看見他,很驚訝,問:“你來這里干什么?”張成說:“我在幫你砍柴。”哥哥又問:“誰叫你來的?”張成說:“我自己來的。”哥哥說:“不是。”于是叫張成趕緊回家。張成不聽,手腳并用地折斷樹枝幫哥哥干活。邊干邊說:“我明天帶斧頭去。”哥哥上前攔住,發現他手指被劃破了,鞋子也被扎破了,便傷心地說:“你再不趕緊回去,我就拿斧頭自殺了。”張成回家了。第二天,張成又拿了斧頭上山砍柴。哥哥驚訝地說:“我叫你別來了,你怎么又來了?” 張成不吭聲,急急忙忙地砍柴,臉上大汗淋漓,一刻不停。砍了一擔柴火后,他沒跟哥哥打招呼就下山了。老師訓斥了他一頓,他才把實情告訴了老師。老師很佩服他的聰明,沒有禁止他幫弟弟砍柴。哥哥勸阻過他很多次,但他就是不聽。
一天,張成和幾個人正在山上砍柴,突然來了一只老虎,大家嚇得趴在地上不敢動彈,老虎竟然把張成叼走了。老虎嘴里叼著一個人,慢慢地走著,張訥追上來了。張訥用斧頭使勁砍,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疼得逃走了。張訥追不上,哭著回來了。大家安慰他,他哭得更傷心了,說:“我的兄弟和別人的兄弟都不一樣,再說,他為我死了,我怎么還能活著!”于是,他用斧頭砍斷了他的脖子。大家趕忙去救他,斧頭已經砍進他的脖子一寸深。大家驚恐萬分,撕開他的衣服,包扎好傷口,一起把他扶回了家。他的繼母哭著罵他說:“你殺了我兒子,還想自斷脖子找借口?” 張訥哀嚎道:“娘親,你不必擔心,我哥死了,我也肯定活不下去了。”張訥不肯吃飯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三天后病死了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