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05 09:28:45作者:佚名
11月13日,由藍霸體育主辦的中國體育產業市場(CSIM)深圳站在科興科技園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元勛基金合伙人弗蘭克發表主題演講,解讀了作為投資人,在體育投資過程中的一些潛規則。弗蘭克將整個體育產業的投資方向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商品、服務、IP內容和體育如何變現貝語網校,并分享了對每個象限的一些基本感受和思考。
演講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我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元勛基金是一家非常年輕的機構,專注于早期體育創投,今年5月宣布成立,目前已經投資了10個左右的項目,項目庫里有400個體育項目。
我們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基金,所以我們以非常謙虛的態度向同行和企業家學習。我們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企業家。
我一開始看到“潛規則”這個詞的時候,我是非常抗拒的,因為投資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在體育創投領域,我們確實沒有太多的潛規則。
其實大家都知道,過去幾年,增長最快的VC和風險投資主要都是在互聯網領域。
上周我們在北京開了一個創業輔導班,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知名TMT基金的老板說,站在我們這樣的機構的角度,我們絕對不會投體育項目,因為太慢了,不符合TMT的價值觀,在體育行業我看不到這樣的機會。
TMT的很多邏輯在體育創投上很難實現。首先TMT一定要快,所以形成所謂風口的TMT效率非常高。不管是O2O還是VR,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多資本都涌入了這些領域。但體育的規律是什么?體育產業是一個慢產業,慢、長、分段。
其實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靠大量細致的線下服務和大量精細化的投入去支撐,需要很多時間去積累。
第二,TMT追求的是贏家生存,如果你進不了前三,你就死定了,因為沒有意義,這是生存的基本法則。但在體育行業,耐克、阿迪達斯不可能在所有細分領域都做到最好。
我們講體育投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創業者有一些誤區,會刻意去學,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講這些東西,一定要形成一個流程,一定要產生很多的流量,這是最基本的TMT邏輯。
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會想,投資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也有元勛基金一年來的切身感受。
我們把整個體育行業的投資方向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商品、服務、IP內容以及體育如何變現。接下來我們會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每個象限的一些基本感受和思考。
1. 商品
體育用品,所有產品都要賣出去。今天不管做什么產品,都要有效賣出去。銷售本身就是一個投資領域。比如上次體育巴扎杭州站,我們提到了體育用品的銷售,這也是我們可以看的一個方向。
目前,體育產業80%的貢獻來自體育產品,主要來自福建,比如泉州、晉江的一些廠家。嚴格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健康的統計數字。美國有333體系,三分之一是體育產品,三分之一是體育服務,三分之一是體育賽事。但中國不一樣。
我們看到今年有很大的機會。第一我們在講消費升級。其實消費升級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的個性化產品。其實很簡單,你會發現,練運動的人,比如跑步,會隨便買一雙鞋,跑了兩天發現不適合,有人告訴你去買一雙耐克的鞋,后來你發現你要細分你是在公路上跑,還是越野跑,針對這些路況買不同的鞋。這樣就會產生裂變。
Nike、Adidas 占據了傳統主流產品的市場,但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細分行業,認為它們太小。然而,當細分品類出現時,細分品牌就誕生了。他們很緊張,因為這些小品牌不斷蠶食他們的用戶,讓他們感到受到威脅。然而,這正是新品牌應該做的。
新技術層出不窮,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我們看到很多品牌在中國市場買不到。我們的一個合伙人經常去美國爬山,他說美國有很多補品、大型生物技術,這些都是中國市場買不到的,包括這兩年非常火爆的智能穿戴。智能穿戴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但很多人覺得這個市場發展太慢了。
最近我們投資了這樣一個項目,大家知道很多軟件的形式我們可以學習,但是精神學不到,做的好不好我們也不能告訴你。但是我們有一個合伙人開發了一個軟件,可以判斷你練的對還是錯,可以計算卡路里,這其實就完成了私教向科技的轉化,這是科技創造的家庭健身新場景。
最后是銷售,我們接觸到很多新興的品牌,都是用社群的方式,跟瑜伽館合作,跟健身中心合作,用更先進的策略。我們在北京也看到一些新興的跑步零售店,比如針對跑步群體的培訓、服務和比賽,這個也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運動本質上跟單純賣衣服不一樣,因為運動是參加社會組織,完成個人挑戰的比賽。
在這一點上我們覺得很多新的零售行業可以誕生。
機會很多,我們看到做產品容易,做品牌難,其實做品牌對于中國各類廠商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座的各位都是創業者,中國有很好的地方,中國是全球所有一線運動品牌最大的代工基地,我們的生產體系??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何做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像爆走蘿莉,每年銷量都很高,但是能不能做成品牌?
你要打造一個品牌,怎么賣出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產品?現在我們發現光靠電商是不行的,電商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如果要真正做好,還是要回歸線下,線上線下都做,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就是今天商品創業的巨大挑戰。不是說沒有機會,就看你怎么看這些東西。去年我們一直在看不同類別的商品、不同品類。第一,創業者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長期的耐心。做品牌需要有耐心。第二,商品創業,我們講“黃金三角”,你如何掌控供應鏈,你如何掌控品牌巨大的影響力,你有沒有非常強的銷售體系和掌控力。這其中任何一個點都很難做到,三點都做好就更難了。
如果以手機為例,我們希望看到華為、OPPO,因為他們有產品供應鏈,有很強的品牌追求。
2. 服務
再說服務,商品在中國占了80%的市場份額,中國市場的需求非常多,如果從健身市場來看,從最高端來看,有些價格非常高,只要你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就能生存下來,一些在新三板上市的知名企業,只做擊劍產品,在單一細分領域就能在新三板上市。
服務業創新的難點在哪里?從去年到今年,我們看到大量足球青訓項目四個服務的內容是什么,經常看到場地、人員、標準流程等方面的問題。開一兩個還好,開幾十個的時候,管理成本就迅速積累起來了。比如有些“土豪”在北京做得很好,在其他地方就做得不好。
我們知道,中國各行各業都缺人,特別是高素質人才,我們健身房現在的私人教練,很多都是以前當快遞員、推銷員,經過一番培訓后,做教練的。
我們認為做好的服務業,首先希望是比較中高端的人群,因為中高端的人群是真正愿意花錢去買好服務的,這樣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你進入一個比較低端的市場,你會發現你永遠也做不到好的服務。
第二,我們要擺脫對場地的依賴。
第三,我們希望實現跨區域的擴張。
3. IP與內容
IP和內容,第一個好處是體育天生就具有娛樂性。我們來總結一下IP,我們認為體育有四個不同層次的文化功能。第一,娛樂;第二,自我表達。為什么很多人跑馬拉松、去航海?這說明當人們的財富不斷積累,體育會成為你社會階層的一個標簽。能跑遍世界七大馬拉松的人,不可能是窮人。第三,體育具有很強的部落文化,體育天生就有這個屬性。
我們看看美國的健身市場,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2001年健身市場爆發了。為什么?因為“911”。當我不能相信政府,不能相信別人的時候,我只能相信自己,于是大家都去健身房了。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的時候,美國健身市場從2008年到2012年,年增長率超過15%。而且,健身房越貴,業績就越好。這是因為當人們遇到內在壓力的時候,會找一個地方釋放,而體能健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只有當你精神和體力都強大起來的時候,你才能做到最好。
中國最大的IP投資是80億的中超聯賽,這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空間。但是,中國也有幾個地方IP創業比較難。中國社會缺乏價值觀和信仰。為什么有價值的IP能在美國蓬勃發展?因為美國人的信仰非常明確。每個IP都強調非常具體的價值觀表達。相反,中國是一個“無神論”國家,我們沒有太多的信仰。如果你告訴對方,這個可以治糖尿病、降高血壓,人家可能更感興趣。
第二個困難是中國只有一個CBA,其他地方不能有CBA,這就需要我們有非常強的IP整合能力才能進行下去。
第三個困難就是我們還要面對如何貨幣化的問題。
我們來談談IP市場的細分。
第一,活動IP。現在很多人都在做這個,但是很難。首先你要有很好的參與者基礎,而現在的基礎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
第二,中國沒有體育內容的IP。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電視臺舉辦的“忍者勇士”賽事,已經舉辦了7年,但前4年都沒有冠軍,因為難度太大。最后4年才有了冠軍,其中一位還是女性。最終它從電視IP轉型為體育類目,擁有完整的體育體系。
瑜伽是近年來全球非常流行的活動,是心靈的精神修煉,美國有一項活動被稱為“人類心靈的馬拉松”,結合了大型群眾活動和服務,他們每年有70個融合部落和社區的線下瑜伽館。
第三,社區IP。有一些活動,就是在社區里跑五公里,然后練習其他項目,練習完再跑,這個也挺有意思的。
我認為在中國做體育事業必須要找到精準的群體,因為群體越聚集,就越能影響其他人。
4.體育運動如何實現貨幣化?
體育是一個可以和很多東西結合的標簽,誰的變現模式最大?就是主播,他們更像藝人,都有自己的經紀公司,有內容產出,但是不參加賽事,但是他們會對行業產生影響,我跟他們聊過,有的一年產值有7個億。另外還有體育VR,我們很多時候需要跳出體育來看體育,如果只從體育的角度來看體育,就會陷入很多誤區。
對于我們創業者來說,第一,TMT長期以來都希望大家用互聯網+。有一位創業者說四個服務的內容是什么,他剛創業的時候,招了15個人做一個APP,這15個人的年薪是48萬,每出一個新版本都要大家測試,一年下來,沒有多少營業額和業務,錢都給了研發團隊。
第二,有人說我們做互聯網生意,只要流量就行,不管線上做多少東西,最終還是要回歸線下。比如美人魚線在家練不出來,一定要去健身房練,如果你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點,就永遠停留在那里。
其實,說到運動,比如健身,月薪三四千的人,是不會去健身房的,這不是歧視,只是現狀而已。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說自己有資源。有資源是好事,但有資源不代表你擁有一切。一位老人說過:如果你有資源,就不要公開談論。說多了可能會被抓。因為沒有一個企業家能靠一兩個資源就成就一切。
女性CEO,從體育的角度來講,在美國市場,體育行業有大量的女性CEO,其實這個領域可以打破科技行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相反,女性需要更強大,更寬廣的心胸,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