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4 09:55:55作者:佚名
李白的這首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為他用極其自然的口語表達出了一種深刻而普遍的情感——鄉愁。這是李白眾多思鄉之作中最為人熟知和流傳最廣的一首。普通人用淺顯的語言表達深刻的主題,會顯得庸俗,但詩人李白卻能寫出流芳百世的佳作。這種能力需要極大的天賦來支撐。李白確實天賦異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王維每逢佳節思念家人,李白每逢月圓之夜思念家人。李白二十多歲離開故鄉后,便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在交通、信息如此不便的過去,誰在漂泊時不會思念故鄉?李白雖然風流如仙,卻也逃脫不了凡人的情感。事實上,他在“攜劍出家,辭別親人遠行”后,寫下了許多思鄉詩篇,一刻也沒有忘記故鄉。
靜夜,李白出門走進院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上一句,突然看到井欄前的白月光,乍一看以為是滿地的白霜。從“疑”字可以推斷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上一句網校頭條,李白一定是突然看到地上的月光,所以還沒來得及反應,就以為是白霜了。既然懷疑是霜,那月光肯定是照在室外的地面上。這里的“床”解釋為井欄,似乎更合適,古人看到井水就會想到家鄉。詩人先是以為是霜,后來才意識到是月光,再從地上的月光抬頭望向天上的月亮。這是一連串的思維慣性,看到天上的圓月,就想到了故鄉的月亮,想到了故鄉的親人。于是詩人低下頭,陷入了思鄉之情。這種情緒的過渡,沒有一絲刻意,全是自然而然,很容易讓人感動。 當思念家鄉,默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里”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李白。
(感謝:上海江東書院)
書法:劉建民,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文史館館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