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31 09:50:32作者:佚名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記錄我們的教學。寫教學反思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人談讀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收藏。
《古人論讀書》教學反思1
《古人談讀書》是教育部編五年級教材第1冊第8單元第一課,也是比較難懂的古文。本課摘錄了孔子、朱熹、曾國藩的讀書理論。《論語》三句名言表達了“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為不知”、“默學不倦”的讀書態度;朱熹的讀書方法是用心、用眼、用口,特別強調“用心”的重要性。曾國藩的讀書要訣是“三事”,即讀書人讀書要有志向、有見識、有恒心,并強調“三事”缺一不可。
問題1:我采用什么方法來實現我的教學目標?
在講授這篇課文時,第一節課我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分節拍,通過反復、多形式的閱讀幫助學生解決古漢語生詞的讀音、句子標點等問題,也為理解古漢語奠定了基礎。第二節課我會重點講解課文,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古漢語的意思,從而學習三位大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理解也是幫助學生記憶。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課后背誦的水平。
問題2:家庭作業的布置是否考慮到了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理解并背誦這三篇古文是這門課的學習重點,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在課堂上完成這兩個學習目標,但少數基礎薄弱的同學還需要在作業中鞏固知識點,因此我布置了兩項基礎作業:
1. 寫下這三部古文的翻譯;
2、工工整整地抄寫三篇古文。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這兩項作業比較容易完成,所以我還要求他們在課后收集其他優秀的古人學習方法,以達到擴大積累的目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刻認識到培養古漢語語感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逐步、有步驟地培養學生對古詩詞、文言文的積累。
《古人論讀書》教學反思2
今天朱老師首先講的是第25課。
首先朱老師讓學生觀察文本中的不同點,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選自《論語》的三句關于讀書的名言,第二部分是朱熹談讀書,第三部分是曾國藩談讀書。
1.簡單學習第一部分:大聲朗讀并糾正發音。
《論語》中的引文學生耳熟能詳,朱老師沒有著重學習引文,而是讓學生讀出來,然后糾正發音。例如,“知”與“智”同音,對同音詞做了簡單介紹;“識”讀作zhì,意思是記住。重點學習第二和第三部分。
2.重點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促說,學生互相學習。
1.作者簡介。朱老師簡單介紹了朱熹的生平,根據作者所處的時代,發現他的文章比較接近白話文,寫了很多關于讀書方法的文章。
2、朗讀形式多樣。在學習文言文時,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朱老師先朗讀,讓學生一句一句地跟著讀,然后示范整個過程,并要求學生注意停頓和重音,接著讓學生模仿老師,全程朗讀,最后拿起書本,一起朗讀。朗讀引導具有梯度性,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讓學生更貼近古詩文,以讀促教。
(在我自己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朗讀示范也是很重要的,我也會讓學生認真聽老師的停頓和重讀,并讓小老師模仿帶領大家朗讀,引導學生去發現,這比老師機械的強調要有效得多,也會教會學生變得聰明。這就是以讀促說的好處,語文課堂就應該充滿朗讀的聲音。)
3.學生互相回答問題。朱老師閱讀后,提出了兩個開放性問題:
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②你理解了什么?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隨意,但設計卻十分巧妙。首先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讓其他理解了課文的同學回答他們的問題,老師只稍加批改和指導。朱老師曾說過,讓學生教學生比老師教更有效。的確,在這兩個問題的深入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被其他同學紛紛解答。
(這是新教師可以學習的地方,在課堂上問幾個“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神秘問題,可以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思考。例如,我在教“天地人”這節課時,把“我你他”放在一起古人談讀書(一)翻譯,用紅色標記“你他”兩個字,讓學生發現這兩個字只有一個部首,都與人有關;當我把“他地”兩個字放在一起時,學生發現這兩個字都有一個“也”字,但左邊的部分不一樣。我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部首來理解字的意思,從而有效地識別和區分漢字。)
4、朗讀,深入理解。課堂上,通過反復閱讀、交流、答疑,幫助學生通過填空的方式高效積累知識。
接著,朱老師引導學生找出:古人在寫文章時,有沒有用過什么特殊的句式?學生立刻就發現了“心在則眼口不在”這個反問句。朱老師讓學生試著把它改成陳述句,學生都改得很好,如:“心在則眼口也在。”“心在則眼口必在。”等等。
最后朱老師問:為什么說“三事之中,心為最急”呢?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講一講。這里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古人對讀書的理解更深入到學生的心里。
3.學習第三部分:創設情境,把握核心問題。
1、曾國藩簡介。
2、教師朗讀,學生朗讀,形式多樣。
3、理清難詞難句,理解上下文中的深層含義。“蓋”字是感嘆詞,表示說話的開始。最難讀的是“有學問,方知學無止境,不敢滿足于一物。如河神望海,井蛙望天,皆是無知。”舉了兩個例子:河神望海,井蛙望天。朱老師讓學生與他互動,以對話的形式演繹這兩個故事。這是課堂上最熱鬧的環節,學生沉浸在上下文中,理解了什么是“無學問的人”。
4、抓住核心,提出問題。在這里,老師從幫助到放手,也是班級成長的體現。在講第二部分時,朱老師問:“為什么說三件事中,心是最急迫的?”在這里,老師引導學生模仿,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提出一個核心問題。這個問題是為水平較高的孩子準備的。學生真的抓住了最后一句關鍵的話,問出了“為什么這三件事不可或缺?”,為這堂課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問號。
(在課堂上我經常問學生:我為什么這樣做?你認為老師為什么會用這種顏色?這些問題會讓學生轉換角色,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理解老師的設計思路,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古人論讀書》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三篇文言文文章比較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文章中蘊含的古代思想能夠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我在教學時也緊緊圍繞這一特點。文言文文章與現代文章相比,在詞語、句型等方面都有較大的不同,小學生接觸文言文文章較少,標點正確、朗讀流暢并不容易,因此我把引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課文的內容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明白每一句話的意思,只有把每一句話的意思說清楚了,才能標點正確、朗讀流暢。我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此外,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理清課文意思環節,我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根據注釋初步了解單詞、句子的意思。如果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會給予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貝語網校,充分發揮范讀的重要作用。教師對課文的范讀作用不可低估,文言文的范讀尤為重要。第一遍讀要生動、流暢,能感染學生;第二遍讀要讓學生注意單詞和句子的標點符號。
3、注重小組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中也經常嘗試使用。在講授這節課時,我主要用這種方法讓學生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揣摩課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從學生的表現來看,這次嘗試非常成功。
《古人論讀書》教學反思4
《古人論讀書》三篇文章,都是流傳至今的中國古典文章,布局嚴謹,行文簡練,韻律生動,蘊含深刻道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1.充分利用伴奏朗讀和反復背誦的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古文對于現代學生來說又顯得枯燥古人談讀書(一)翻譯,因此在講授這三篇文章時,一定不能用常規的教學方法,環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在教學之初,老師的朗讀伴隨著充滿古韻的音樂,讓學生不自覺地忘記了學習古文的枯燥感。老師朗讀完畢后,學生們還意猶未盡,從學生們的表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迫切地想要揭開古文神秘的面紗。
作者頭像、圖文并茂的文字寓意,帶領學生層層領悟兩篇古文蘊含的深奧道理,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始終處于探索、領悟古文魅力的過程,思維異常活躍,在朗誦時還主動要求學生配合音樂朗誦,學生讀得跌宕起伏,搖頭晃腦,樂在其中。
2. 掌握古漢語特點,學習古漢語精髓,提高語言能力
1.充分掌握文章的表達方式,提高寫作技巧
例如《三讀法》這篇文章,行文簡練卻嚴謹,使文章生動活潑,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就成了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我從作者朱熹開始,他是中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其邏輯推理能力非凡。
哪一個譯句更貼合原文?為什么?
原文:心既到了,眼睛和嘴巴怎能不到呢?
翻譯:心已定,眼又怎會看不清,口又怎會讀不清呢?
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你就能仔細而正確地閱讀。
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文章作者很好地運用了假設、因果、反問句,準確有力地推斷出“讀書有三事,重在留心”。其實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此時學生似乎還算明白,就讓學生用假設、因果、反問句說一段話,老師會給予適當的指導。雖然學生很難做到,但最終在老師的指導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課后延伸與素質提升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鞏固提高學習古漢語的能力,可以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古代寓言、漢語名句等,拓寬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還可以鼓勵優秀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改編課本戲劇,創作綜合性漢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漢語知識的能力。
《古人論讀書》教學反思5
小學階段,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指導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這節課之前,我首先安排學生預習課文,流利正確地朗讀課文內容。課文設計以學生朗讀為主,多角度、多方法朗讀,以小組探究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指導時,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回答給予不同的反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改變學習文言文枯燥無味的觀點,將閱讀、思考、理解結合起來。這節課的文言文不是太難懂,只要結合注解和以前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學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旨。真正的難點在于結合實際生活,能夠把學到的閱讀方法和要領運用到閱讀學習中去。
在練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也練習了互相講出課文的中心思想,進一步理解和背誦課文內容。學完這節課,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難,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理解了課文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課文的中心思想,大部分學生在當天就能夠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6
《古人談讀書》是五年級語文課本最后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節課我分別選取了《論語》中關于讀書的名言和朱熹《尋學齋歸》中關于讀書的名言。選取的兩段都是文言文,因此在課堂上我注重學生的朗讀。通過各種朗讀方式,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然后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
1. 注重閱讀,以閱讀促進理解
文言文和現代文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五年級學生很難理解文言文,所以我首先要求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正確地朗讀課文,我不強調學生要讀得流利,因為學生不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就不可能讀得流利。接下來,我引導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對照筆記,理解每句話關鍵詞的意思。
2. 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
首先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每句話的意思。然后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當學習遇到困難時,只有借助集體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困難,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及時巡查、指導。雖然老師是一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解謎者。但是,老師千萬不能包辦一切,用填班的方式完成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如果這樣,一節課下來,老師就筋疲力盡了,學生也昏昏欲睡,結果什么也沒學到,什么方法也沒記住,即使有一兩個學生記住了一點,也只是鸚鵡學舌,根本無法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