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9-01 16:53:08作者:佚名
“誰是最可愛的人”很早就被選入中學教科書
連日來,“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文章、視頻越來越多,人們再一次感受到70年前保衛祖國戰爭的偉大。
相比于電影《戰上甘嶺》和《英雄兒女》,魏偉的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我在初中就學過這篇文章。
作為80后,我們目睹了抗日戰爭的艱辛與屈辱,卻沒有經歷過解放戰爭的雄壯與偉大,更沒有經歷過朝鮮戰爭的英勇與殘酷。
可是,當我再次讀到薇薇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竟然流淚了。
我相信,如果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讀到《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一定會淚流滿面,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那些從朝鮮戰場走出來的英雄、烈士。
而對于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80后、90后來說,他們是否還能繼續理解并發揚這樣的“英雄主義”?這不僅是一個“話題”,更是一個“問題”、一個“課題”。
已故作家魏巍
重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最早發表于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后來被收錄到中學語文教材中。我已經記不得當時學習這篇課文時的心情,但我一直很喜歡它。課文的內容我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
1、勇敢頑強,讓敵人感到畏懼!
原文欣賞:
“戰斗結束后,連隊陣地上的槍支全部被打得粉碎,機槍零件散落滿山。烈士們的尸體姿勢各異,有的摟著敵人的腰,有的摟著敵人的頭,有的掐著敵人的脖子把他打倒在地,然后和敵人一起倒下,一起燒死。還有一個戰士手里還捏著一顆手榴彈,手榴彈上沾滿了腦漿。一起犧牲的美國鬼子的腦漿被打得粉碎,灑得滿地都是。還有一個戰士嘴里叼著敵人的半只耳朵,在安葬烈士尸體時,把敵人的耳朵緊緊地摟在一起,緊緊的,根本就不能分開,有的手指甚至被打斷了。”——《誰是最可愛的人》
朝鮮戰場上的軍人到底有多英勇?看了魏偉同志的文章,我們就會深刻理解。這場戰斗被稱為“松鼓峰戰役”,軍人以一個連的兵力,就擊斃了1000人,敵軍只有300多人,雙方爭奪的山頭被飛機、坦克的各種炮彈夷為平地,整個山頭被血染成紅色。
朝鮮戰場上,以少勝多的戰斗比比皆是,雖然我們的武器不如敵人,但我們士兵的戰斗精神卻遠遠勝過敵人,正是這種精神幫助我們打敗了傲慢的美國士兵。
最后,“松谷峰戰役”中傷亡慘重的那個連隊的營長在接受韋偉采訪時說:
“不要以為我為他們難過。我為他們感到驕傲!我覺得我們的士兵是如此偉大、如此可愛。我不禁為他們感動得流淚。”
松鼓峰之戰僅剩7人幸存
2.分清愛與恨,拯救朝鮮兒童!
原文欣賞:
“我踢開門沖了進去,屋里煙霧彌漫,只聽見孩子們的哭聲,卻沒有人。我睜不開眼睛,臉像刀子一樣火辣辣的。我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沒有著火,也沒在意,只是在地上摸索著。我先是摸到一個大人,但拉不上他。然后我摸到大人的身后,最后摸到一個小孩的腿。我抓起小孩,跳出門外。我看了看小孩,發現他是個乖孩子,穿著一件短外套,光著腿,一邊跳一邊哭。”——《誰是最可愛的人》
對待敵人毫不留情。魏偉記錄了一位名叫“馬玉祥”的士兵,這位士兵有一句名言:“越接近敵人,打起來越刺激,打起來越放心!”
據了解,這名“馬玉祥”原本在“炮兵連”作戰,但因為炮兵連距離敵人太遠,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打中,打中了多少,這樣的戰斗力實在不盡如人意。于是“馬玉祥”便申請調到“步兵連”,這樣就可以近距離與敵人作戰,親眼看看自己到底干掉了多少敵人,那可真是刺激啊!
雖然戰士們對敵人恨之入骨,但是他們卻對普通的朝鮮人民懷有仁愛之心。一天,敵機飛過,幾座朝鮮族房屋被燃燒彈點燃。馬玉祥聽到屋里有一個小孩,小孩的哭聲越來越大,馬玉祥不忍心看到小孩被燒死,便立即跳進濃煙和火苗,沖到屋里,進去救小孩。屋里什么也沒有,馬玉祥摸到小孩的腿,抓住小孩,抱起來,然后跳了出來,接著又進去救小孩的父母,可惜他們已經死了。
后來回憶起救出這個不知名的朝鮮小孩的情景,馬玉祥告訴魏偉:
“我能不進去嗎?不能!我想,如果我在自己的國家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進去,那么我在朝鮮能不進去嗎?”
魏偉與小朋友合影
3、遠赴千里之外,“護航”祖國和人民!
原文欣賞:
他指著狹小潮濕的防空洞說:“再舉個例子:蹲在防空洞里誰是最可愛的人 原文,好悶熱呀,外面陽光明媚,卻走不到明亮的馬路上呀!可我蹲在防空洞里,祖國人民就不用呆在防空洞里了,可以悠閑地走在馬路上,可以騎自行車,可以散步,可以聊天貝語網校,他們是多么幸福啊!”于是,“他又把雪含在嘴里,仿佛總結般地說:“流點血,受點苦,都無所謂!”——《誰是最可愛的人》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都是一片廢墟,朝鮮戰爭爆發后,士兵們在武器、補給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然而這些勇敢的戰士們卻在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抗美援朝戰爭雖然是對朝鮮增援請求的回應和反應,但在國內,我們把這場戰爭的性質定義為“保衛國家”。
美帝國主義曾想利用朝鮮作為遏制和侵略中國的“跳板”,但這個陰謀最終被中國人民志愿軍徹底粉碎了。只有打敗和趕走美帝國主義,我們才能過上安定的生活,才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付出了太多的犧牲,戰爭雖然殘酷,但卻換來了70年的和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顛覆勢力此后再不敢對中國輕舉妄動。
抗美援朝戰爭帶來了和平、帶來了尊嚴!保衛了祖國、保衛了人民!
抗美援朝戰爭保衛了祖國和人民
《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大揭秘:“平安幸福”來之不易!
魏偉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好評誰是最可愛的人 原文,后來《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寫進了中學教科書,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學過這篇課文。
這篇文字想要帶給讀者和學生什么啟示呢?其實作者魏偉在文中已經透露了: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清晨搭乘第一班電車去工廠上班時,當你扛著犁到田間地頭時,當你喝著一杯豆漿背著書包去學校時,當你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籌劃一天的工作時,當你把一個蘋果塞進孩子的嘴里時,當你和愛人悠閑地散步時,我的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正處于幸福之中?”——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段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當你們每天過著舒適幸福的生活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軍人”,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幸福!
魏偉給新戰士講“松谷峰戰役”
感謝“魏偉”:冒著生命危險記錄采訪英雄事跡!
魏偉為朝鮮戰場英雄事跡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魏偉寫《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并不是像今天的記者、作家那樣,坐在“明亮的房間里,泡一壺茶,守著一個小火爐”,而是親自上戰場,在到處都是鮮血和槍聲的戰斗前線,記錄、采訪,然后整理、寫作而成。
資料顯示,為真實反映朝鮮戰場上將士的英勇表現,魏偉歷時三個月親自赴前線,采訪指揮員、戰斗英雄、普通士兵、干部、新兵、學生、退伍老兵等群體,記錄了無數英雄事跡,最終通過浴血奮戰、火海救人、戰場閑談三個故事片段,真實反映志愿軍將士的事跡、情感、心理思想。
通過魏偉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英雄的事跡,了解了他們的真實情感和內心想法,意識到英雄也是普通人!
這些英雄,這些軍人,他們正直善良、意志堅強,有著“不打敗敵人決不回國”的朝鮮戰場勝利信念,有著只希望得到“一塊‘朝鮮解放勛章’”的樸素心愿,被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魏偉接受采訪
80后、90后、00后如何理解朝鮮戰場上的英雄事跡?
在教育部編寫的新高中語文教材中,增加了茹志娟的小說《百合》,我們在講授這部課文時,卻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學生讀了小說后,根本“感動”不起來!
我們幾位老師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很久,《百合》這部小說本身是一部很獨特的小說,語言很細膩,讀完之后確實很感人,但是學生感受不到,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動”呢?
不僅無硝煙的《百合》遭遇了這樣的“境況”,就連《上甘嶺之戰》、《英雄兒女》也沒有給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帶來很深的觸動,理解也不是很深刻。
《誰是最可愛的人》應當成為了解、學習、歌頌“英雄主義”的必學經典文本,因為:在這篇文章里,我們不僅看到了鋼鐵般的勇士,而且還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勇士;英雄不容質疑,英雄值得永遠銘記!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糖衣炮彈”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毀滅我們生命和信仰的腐敗武器。因此,我們要堅決維護自己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信仰:
一是從國家層面,要繼續弘揚“抗美援朝英雄精神”;
第二,從教育角度來說,《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經典文本必須保留在教科書中;
三是從社會層面,要減少娛樂、游戲等“頹廢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
四是從教師的角度,要把軍人的“犧牲精神”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把“英雄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魏偉赴朝鮮戰場采訪
結論:
魏偉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站在一個老師的角度,希望這種感動、這種精神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請大家再深愛我們的軍人,他們真的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