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26 17:23:35作者:佚名
“發展職業教育就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而成功正是通過‘揚長’來實現的。”石偉平表示。
認可的,是在職業教育中重新發現了自己。
通過英文和專業考核,能夠在18歲中專畢業后就成為一名外企工作人員,讓張云軼信心倍增,在本科、碩士、博士遍地的公司里并沒有感覺到因為學歷而存在的偏見。“首先是所學專業的稀缺,其次是在眼視光與配鏡專業學習中養成的‘精心、細心、仁心’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使我獲得了同齡人難得的就業實踐機會。”
“做到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甚至更高的都有。尤其疫情期間,有些學生自己創業,分工協作,在網上做服裝銷售,收益都還不錯。”盧永輝經常會聽老師們談到學生們的發展情況。廣東是經濟發展的前沿,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當地服裝產業發展結合,選擇職業教育學生們的出路并不差。
如何揚長?在劉煒杰看來,一是從學校自身來看,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具用戶體驗的教育產品,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比如,為有就業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崗位課程,為有創業需求的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為有升學需求的學生提供可能的發展路徑,為有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二是要立足地方產業的實際需求開發專業及課程,尤其是聯合地方企業建設產學研一體化課程,讓學校的課程產品開發與企業的真實產品(或服務)生產融合。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一種區別于普通教育的培養模式自然構建,中等職業學校將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平臺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人們也不會再重復普通教育的道路以升學為導向追逐學歷,而到那時,人們對職業學校的質疑自然煙消云散了。”劉煒杰暢想。
而讓石偉平念念不忘的是期待恢復“八級技工制度”。在老一輩人心中,“八級工”是技藝精湛、掌握絕活的象征,他們廣受人尊敬,同時也有令人羨慕的收入。“有了這樣一種制度,職業教育自然會有吸引力,自然會體現‘行行出狀元’自然會有‘工匠精神’。當下,我們要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長效機制,擴容技能人才,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石。”石偉平表示。(本報記者 靳曉燕 嚴圣禾,文中部分采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