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1-26 17:23:35作者:佚名
從小就喜歡拆拆裝裝,成績還不錯的張奕康為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在初中畢業之后選擇了“3+2”中高職銜接進入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就讀。在這里,他遇到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同學,但印象更深刻的是有學長參加國內外比賽,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哪個環境都不缺乏優秀的人,只是取決你努不努力。”張奕康說。
對張奕康而言,中職與初中的學習,不同之處是減少了地理、歷史、化學和生物課,迎來的是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和其他專業知識,有了更多的實操,學習了怎么去搭建電路,怎么去繪制電路板,怎么去使用控制自動化設備。
像學長一樣,張奕康也參加了許多比賽,一步步從廣東省的比賽到全國的比賽,并獲得全國比賽的一等獎。“比賽時見到了許多優秀的參賽選手,技術永遠在進步,獲得了一兩次獎項還不夠,還得在接下來的時間繼續提升自己。”入職后的張奕康很清楚自己日后的發展,“就是繼續提升自己,能夠接觸到更深層次的專業領域。這也是我現在工作所做的事,設備制造與研發,為公司提高效益。”
“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在政策制定上為職業教育開啟‘綠燈’。”盧永輝進一步解釋:“一部分初中畢業后去讀中職,并不是所謂的‘分流’,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興趣愛好做出的慎重選擇。過去參照普通教育的發展模式將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不再是只有上普通高中、讀本科才有發展前途。”
職場——或提升或窘境
專家:擴容技能人才,成功需要“揚長”
以“個性”“潮流”“社交”為特征的“00后”甚至“05后”等新生代逐漸成為職業學校學生的主體。劉煒杰發覺,在中等職業學校一個班有100-200分的差值極為正常。“問題是普通高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興趣和潛質進行院校、專業及其方向的不同選擇,而這里如同一條標準化的‘流水線’,將千差萬別的學生‘批量制造’成同一‘型號’的技能型人才。”
盡管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2020年8月發布《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滿意度測評報告》顯示:現代中職育人體系尚未形成,中職教育質量、有效供給能力還不能較好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時,雇主調查顯示:企業一方面認為中職畢業生的能力素質不比其他來源的員工差,但是另一方面給予中職畢業生的實際工資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職畢業生月薪超過5000元的用人單位只占約10%。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正在成為“中國智造”,更多的中國企業正在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這不僅要求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轉型,同時要求其培養目標的內涵提檔升級。就作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來看,其辦學目的是服務經濟發展以及人的就業謀生;作為教育的普通性來看,其辦學目的更重于服務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