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0 17:44:18作者:佚名
做點像模像樣的研究
他話鋒一轉突然開始講做研究,可以看出來這實在是個有計劃性的人。最后談做學問,顯然是送給母校年輕教師們的免費經驗。
要做什么樣的研究?他說“要做像模像樣的研究,要做些水平比較高的研究。”徐會連講起他自己的艱苦求學過程。
在東京大學讀博士的時候,徐會連所在的作物生理學專業很少有人三年按時拿到學位,而徐會連做到了,這在當時條件下是很不容易的。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前,徐會連已經登上過國際學術論壇進行演講,并且畢業之前已經在SCI檢索雜志上發表論文13篇。在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糧農學院園藝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期間,校方要求發表SCI論文4篇,而拉瓦爾大學是一所法語大學,語言的差異更給徐會連無形的壓力。徐會連說,“我就很有危機感啊,因為不可能要求四篇你就正好寫出四篇,你寫的不一定都能發表啊。”語言的問題也是他的博士后導師所擔心的,從一開學導師就說“秋天的園藝學會,你能不能拿出一篇論文來?”最終,在園藝學會之前,徐會連拿給導師5篇。而這5篇,設計、實驗方法確實都很新,獲得了導師的贊揚。博士后研究工作結束的時候,徐會連的論文又是最多的,而徐會連也養成了多發論文的習慣。
在加拿大潛心研究6年之后,徐會連又回到日本。說起多年來在日本的生活,徐會連說“日本這個國家青島農業大學讀一年多少錢,大家都知道,有人說歧視中國人。但是日本人有一點,絕對不歧視比他強的人。你要是比他強,相反他很崇拜你。”在外修學多年有所獲,在日本的研究所里,他是可以當老師的了。研究所里有人寫了英文的論文拿給他看,他就仔細改,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寫,哪些地方不合適,應該用什么詞什么句法。徐會連說,“你給他指出來,他很佩服你,你就自然而然地站在老師的位置上了。”
日本社會一向對大學畢業生有名牌情結,別人介紹徐會連,一說東京大學的博士,對方無論是誰,馬上先鞠三個躬,然后再抬頭說話。徐會連到哪里都是很受尊敬的,他說,“你要讓人尊敬你,就一定要比人家強。多寫論文、多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能講英語就講英語,英語不行就張貼發表。我現在也強調這一點,就是首先要把學術水平提得高高的。”
他是從萊農起步的,歷經多所名校,從1999年又回母校、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河海大學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們最后的問題是,“經歷了這么多不同的大學,萊陽農學院給您的是什么?”“萊農的學風是最好的,最珍貴的,這是咱們學校最大的寶藏。”說這話的時候,徐會連的臉上是坦誠與感恩的交織。(摘自《萊農報》 作者:周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