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7 17:59:35作者:佚名
編輯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人;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49萬人。[1]
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74萬人。[2]
預計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達909萬人。為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部2020年12月宣布打出“組合拳”,地方政府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未來兩年主要面向應屆畢業生招收空缺崗位,地方政府要擴大本地基層就業項目規模和招收科研助理人員規模,從2022年開始逐步將“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招生規模增加到8000人[3]。
2021年5月13日,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高教司表示,202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總數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4]
2023年3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權威部門談開局”系列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王小平表示:2023年應屆本科畢業生,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是2022年突破1000萬人后的新高。[6]
全國清晰度廣播
編輯
某大學畢業生
中央國家機關及直屬單位公務員考試應屆畢業生定義:
通過全國統一招生錄取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離校時和求職期間(國家規定求職期限為2年,有的地方延長至3年)未找到工作,且戶籍、檔案、組織關系仍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各級畢業生就業管理部門(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貝語網校,也視為應屆大學畢業生。
應屆畢業生是指應屆畢業的應屆畢業生。簡單來說,大學最后一年的學生就是應屆畢業生。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公務員,這個大家都已經清楚了。在畢業前,可以先參加考試,拿到畢業證后再進行學歷審查。除了順利畢業的應屆畢業生,還有幾種情況也可以算作應屆畢業生,也就是也可以報考只針對應屆畢業生的職位。
應屆高校畢業生:指在國家認可的高等學校就讀、當年取得畢業證書的高校學生。包括應屆成人高考畢業生和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
XX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指XX年取得畢業證的高校學生,一般指當年取得畢業證的學生。(注:應屆畢業生與XX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不同,應屆畢業生重在就業,國家規定就業期限為兩年,有的地方延長到三年,視各省具體情況而定。)尚未找到工作單位,戶籍、檔案、組織關系仍保留在原畢業學校的,都可以稱為應屆畢業生。XX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重在年份,指XX年畢業的具有國家承認的國民教育資格的所有畢業生。
畢業報告
編輯
應屆畢業生有四種類型
1. 即將畢業但尚未取得畢業證書的學生,或已停止學業并處于實習狀態的學生。
2.已取得畢業證書,但取得畢業證書的時間未超過求職期限(若超過期限,則為往屆畢業生)。
3.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指當年畢業的畢業生(博士畢業生、碩士畢業生、普通應屆畢業生)。
4.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是指通過統一招生,當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的學生。
就業程序報告
編輯
雇傭協議
報到就業:畢業生持《戶口遷移證》和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就業(勞動)合同》到用人單位辦理就業招收、戶口遷移及人事代理手續。
落戶:畢業生憑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的《戶口遷移通知書》到365便民服務中心警務窗口或各鄉鎮、街道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外地學生須先與當地單位簽訂《就業(勞動)合同》后,方可出具《戶口遷移通知書》)。
注:a.畢業生就業于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獨資(控股)企業,須持當地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出具的《就業通知書》辦理相關手續;b.畢業生檔案材料不齊全的,須在檔案材料齊全后辦理相關手續;c.往年未辦妥就業手續的畢業生,按上述程序辦理;d.《就業(勞動)合同》須經人事勞動部門認證。
未找到就業單位
報到:畢業生須憑戶口遷移證報到。
落戶:畢業生可持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的《戶口轉移通知書》到當地公安窗口或各鄉鎮、街道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
就業時間報告
編輯
應屆畢業生求職最佳時機:畢業前一至六個月
畢業生求職網站
■隨著學生就業意識的增強,他們必然會要求學校給他們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減少職業選擇與課程的沖突,畢業那年不要安排太多的課程,對畢業設計的要求不要過高。
■學校非常重視本屆就業率,因為這一數據是衡量學校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甚至影響到一些專業的生死。
■畢業半年后就業率大幅上升。這一事實說明大學生不必擔心畢業前找不到工作。相比于完成四年不完整的大學教育后提前找工作,完成大學教育后再花半年時間找工作可能對未來的長遠發展更有利。
麥可思發布的《2008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最佳時期是畢業前一至六個月,調查還發現,2007屆畢業生畢業即就業的比例(官方數據為70%)遠低于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87.5%。
求職優勢報告
編輯
大學畢業生曾經是被看好的“天選之子”,但時過境遷,社會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熱情一落千丈,有的刻苦學習多年,卻成了超市收銀員,有的成了打字員,有的頂著“客服”的帽子,卻當起了24小時接線員……
畢業生就業
大學生到底怎么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其實,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在喧鬧的職場里走一走,和職場的供需雙方心平氣和地交談,答案很快就會到來。用人單位拒絕應屆畢業生的理由并不新鮮:由于教育與實踐脫節,應屆畢業生無法立即上崗,企業急于招人卻不愿投入額外的培訓成本,因此更愿意招聘成熟的人才。
企業拒絕應屆畢業生的理由并不荒唐,但太過絕對和片面。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應屆畢業生也不例外,雖然有缺點,但也有很多優點。
1. 大學生適應能力更強
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樸實無華,能輕松適應企業的要求,包括技術要求、制度要求、文化要求,這一優勢是其他求職群體所不具備的。
2. 大學生對企業忠誠度較高
大學生就業環境不容樂觀,客觀上增加了他們對工作的熱愛。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對最初就職的公司抱有感恩和依賴心理;在經營良好的公司,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
3. 大學生薪資要求較低
曾經,期望高、技能低是大學生就業的通病,但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讓他們的就業觀念更加理性。前不久,上海市公安局招收文職人員,平均工資只有1200元左右,但仍然吸引了3萬余名求職者,其中不乏應屆大學畢業生。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也表示,與大學生談工資福利是最靈活的。
4. 大學生沒有“空白”的經歷
很多用人單位認為,只有工作兩年以上才算有經驗,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大學生雖然沒有正式的工作經驗,但是有學習知識、社會實踐的經歷。據了解,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抽出時間參加過社會實習,有的學生還根據專業進行過實習。這些經歷有助于大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還應該提到的是,一些高科技行業,如IT、通信、生物等領域,對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和技術新鮮度要求較高,大學生在學校就能接觸到最新的技術,這個優勢有時候完全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需要看到,大學生就業遇到的障礙并不完全來自于大學生自身,而來自于社會特別是一些用人單位的決策層對他們不夠了解,或者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理。筆者并不認為大學生不能從事低端工作,關鍵是要人盡其才。筆者認為,無論從我國高等教育宗旨的角度,還是從人才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都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求職劣勢報告
編輯
一是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不能滿足用人單位“人人都能干”的愿望;特別是一些求職者對企業或職業忠誠度不高,用人單位想培養他們但又擔心他們跳槽。
二是信息量不足。普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的高校畢業生無法從網絡、報刊、廣播電視、職業介紹機構、人才交流市場等渠道及時大量地獲取招聘信息,從熟人、親戚、朋友、同學等多渠道獲取求職信息更是困難重重。
三是異地就業困難。隨著社會向上流動,畢業生不愿意回鄉,人生地不熟,難以負擔費用、忍受時間。
第四,婚姻問題:一些大學戀人同時在同一城市找到與自己專業相符的工作更是困難。
五是志向高遠,能力低下,甚至自己和父母的期望過高,職業規劃不明確,盲目攀比。
六是貪圖高薪。有的沒有認識到第一份工作是進一步學習和培訓的必要條件,因此不能適應薪資、工作條件、崗位的循序漸進規律。其結果正如左何水在《中國詩詞》中所說:歷盡艱辛歲月,走出學堂,萬千期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天下求職之路漫漫,壯志被風傷。想女友,夢父母,淚水化成短信寄托心聲!日月流轉,恐難見故鄉。因此,畢業生也應樹立現實的就業觀。
現狀報告
編輯
2021年12月28日應屆本科畢業生,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5]
2023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這是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100萬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