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18 16:12:24作者:佚名
大量學術成果為中國古代史奠定了較好學科基礎。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確立后,眾多歷史學名家和史學新晉撰著、編輯、校訂出版了大量學術著作,諸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二、三編出版,翦伯贊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史綱要》出版,呂振羽的《簡明中國通史》修訂出版,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啟動編寫,尚鉞的《中國歷史綱要》出版,侯外廬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思想通史》出版,對“二十四史”進行整理。此外,相關斷代史、專門史論著也不斷涌現,如楊寬的《古史新探》和《戰國史》、唐長孺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和《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王仲犖的《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谷霽光的《府兵制度考釋》、韓國磐的《隋唐的均田制度》、傅衣凌的《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史念海的《河山集》等,史學領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些學術成果為中國古代史奠定了較好學科基礎,其中很多都是經典之作,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史仍然要學習參考的內容。
改革開放讓中國古代史研究迎來新的春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引下,經過撥亂反正,廣大史學工作者不斷開拓創新,中國古代史研究迎來新的春天。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對歷史研究的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保障,中國古代史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對外交流、成果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更加驕人的成就。
對唯物史觀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在社會形態理論上,學者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社會形態作出了更加合理、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在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理論指導的前提下,中國古代史研究者深入中國歷史實際,從具體史料出發研究具有中國特點的歷史發展道路,構建自身的史學理論體系。改革開放后,圍繞五個重大問題研究,圍繞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歷史人物評價、民族關系等問題的再探討,無論是對唯物史觀的認識,還是將唯物史觀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都較之前有了明顯進步。
研究理論和方法日益完善。改革開放后,中國古代史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指導下,在科學汲取古今中外優秀史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在新資料大量發現、整理、刊布的情況下,政治史研究、經濟史研究、社會史研究、思想史研究、文化史研究、民族史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歷史地理研究、邊疆史地研究等都開始形成自身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以甲骨文、簡帛、敦煌吐魯番文書、徽州文書、碑刻與圖像資料以及眾多民間文書為代表的新出文獻,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史的史料。環境史、醫療史、疾疫史、社會生活史等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異軍突起,讓中國古代史學科體系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