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3-09 22:55:36作者:佚名
EW:你曾說“很多種子都是許多年前埋下的,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埋的種子都長出來了”,具體指哪些?
ZP:比如51VR,這是一個做無人駕駛仿真測試、智慧城市以及地產數字化的公司,公司CEO李熠之前在當代置業工作,所以51VR算是我們內部的孵化的平臺。當年51VR剛出來的時候,人工智能和VR還沒流行,現在他們正在走科創板。應該說做應用場景,做軟性服務的領域,51已經占據了很大份額,只不過它還沒有真正的爆發,還需要時間去驗證,這就是種子。
不過,也有一些種子死在襁褓里。之前有家創業公司叫無憂回收,就是將居民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廢物再利用。PE、VC都投了不少錢,但是后來發現回收之后找不到后續渠道,沒有找到好的商業模式。但我覺得這種嘗試還是有意義的。
EW:2019年,當代又給未來埋了哪些種子?
ZP:今年做了當代藝術創意基地,叫蔓蘭家的四季,這是當代置業在文旅地產及運營方面的先驅嘗試,背后就是大資產運營。未來房地產將進入增量和存量并舉的時代,你手里那么多空間,如果有運營能力,輕資產就能重構重資產的估值。
要引導客戶,不能一味迎合
EW:2000年的時候,中國房地產市場處于一種什么狀態?當時怎么想到要做綠色科技地產?當年國內還有哪家企業做這個細分領域?市場對綠色建筑的概念買賬嗎?
ZP:那時候拿地就能賺錢啊!我印象中很清楚,1000萬就能撬動一個項目,現在給你1000萬啥也干不成了。當時做企業,要么有錢,要么有特殊資源,但是我們創始人是白手起家的,剛開始團隊也在思考,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要走怎樣的路,有怎樣的狩獵手段,才能把企業做起來。最后就說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所以確立了綠色科技地產方向。最初業內有一家叫鋒尚的企業,比我們略早半年做綠色,但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沒有了。
當時的市場環境對于綠色建筑的概念并不清楚,記得萬國城ΜΟΜΛ一出來,不夸張地說,幾乎所有北京的紙媒都來看過,大家很奇怪,屋子里怎么會沒有空調暖氣呢?
EW:雖然當代置業一直堅持綠色,但是縱觀這20年的發展當代置業和第一資產關系,在堅持綠色這件事上,我們推翻過什么理念,又塑造過什么路徑?
ZP:曾經我們經歷過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就是討論房子是做毛坯還是精裝?做歐式復雜的精裝,還是極簡的精裝?以前為了經濟效益,做的毛坯房,客戶就自己裝修,但是我們發現你不知道他們用的材料是不是環保的,很容易造成污染。但我們做綠色科技地產的初衷就是環保的,健康的。所以我們非常明確地說一定要做精裝,做毛坯就是污染環境的,然后就確定做極簡精裝,不做繁瑣的。會有一個跟客戶溝通的過程,以前我們也做過妥協,但是發現還是要引導客戶,而不能一味迎合,當代還是比較有自己的堅持。